2025-05-23 15:30:5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伍佩桢
“要学会成为时间的‘朋友’!”5月20日,深夜11点的实验室,教授刘斯与研究生周亚雄的电话讨论持续了117分钟。这位总把“课比天大”挂在嘴边的教授,此刻正逐行解析论文中的电磁场方程。这般场景对长沙理工大学的师生而言并不陌生——从转型空间物理研究的学术坚守,到打破知识壁垒的教学革新,刘斯用二十年诠释着“匀速前进”的长期主义哲学。
刘斯(右二)带领学生开展卫星数据分析。(李泰儒摄)
让理论照进实践的 “磁场”
2018年的《电子线路CAD》课堂上,刘斯发现学生沉迷软件操作却忽视理论根基。这个发现成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她把手机信号传输、卫星导航等场景引入课堂,用三色粉笔在黑板上构建电磁场动态模型。当学生惊叹“原来芯片设计需要这么多物理知识”时,她知道这场硬仗打对了。
在学校的“青椒论坛”上,刘斯展示过一张震撼的知识网络图——傅里叶分析在8门课程中的34个应用节点。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系统性教学,使她的课堂成为知识熔炉:既有半导体“卡脖子”难题的产业剖析,又有磁层波动理论的星际推演。2020级学生杨立贤仍记得,当发现合声波分布特征时,刘斯带着他连续三周推导方程,最终将观测数据转化为具有预报价值的空间模型。
科研“战场”上的刘斯同样践行着这种破立之道。2012年从弱磁场探测转向空间物理研究,她用全年千余篇文献的研读填补知识鸿沟。实验室的监控记录显示,这位女教授年均驻守科研一线超300天,最长连续工作纪录达16小时。“破解太阳风能量传输密码时,就像收到宇宙寄来的加密明信片。”她这样描述发现物理研究的瞬间。
刘斯正在上课。(尹谦益摄)
静心坐热“冷板凳”
“教育不是短视频,不需要10分钟快感。”刘斯至今保持着手写教案的习惯,泛黄的笔记本里藏着独特的育人密码:每页右侧预留“问题区”,记录着学生二十年来提出的数百个提问。这种传统孕育出特殊的教学现场——当早八点的阳光爬上讲台,她能用3个关联问题串联起《电磁场与电磁波》三章内容。
这种坚守在浮躁时代显得尤为珍贵。2019级学生小董在毕设困境中收到38天“特训计划”,刘斯每天抽出一小时带他重建知识体系。这场马拉松式的辅导,最终让这个险些退学的内蒙古男孩入职中国移动铁通有限公司。“刘老师教会我最珍贵的不仅仅是方程推导,而是解决问题的韧性。”小董在致谢信中写道。
在“小小科学家”乡村科普项目中,刘斯执导团队设计的课程已走进多所中小学。这些实践不仅斩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赛银奖,更让多所乡村学生第一次触摸到空间物理的浪漫。
刘斯与同学们开展科研讨论。(李泰儒摄)
做“时间的朋友”
数据见证着时光的馈赠:刘斯连续7年教学评价优良率100%,指导的11项学生竞赛作品问鼎国家级竞赛奖项,近三年指导课题组3名研究生斩获国家奖学金。
落日余晖中,刘斯在黑板上画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你看这四个方程,用百年时间统一了电与磁。”粉笔灰簌簌落在她的袖口,“做学问如此,育人亦然,相信时间会给出最优解。”
责编:刘家璇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