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院里追思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3 13:48:51

文|谭伟平

屈指一算,袁隆平先生去世已有四载,但他率领的杂交水稻团队所创下的举世伟业,一直在造福着中国与世界人民。每年他的忌日,全国各地都有多种多样形式不同的纪念活动。

而在“一粒种子”的发源地怀化,有这么一个由袁老题名的文化餐饮产业——稻田院,虽然到现在开业还只有九个月,但却迅速成为怀化文旅餐饮的网红打卡点。每到周末,经常一桌难求。

船行江湖有波纹,人在世上有三生。袁老对怀化情有独钟,与他在怀化生活工作了37年有关,这37年,是他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高光时期。世人都知道,奠定他一生荣光的杂交水稻这粒金灿灿的种子,就是在怀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但世人不知道的,是袁老仙逝三年后,由他亲笔题名的“稻田院”,为什么才落地在怀化城区三眼桥边,一个紧靠太平溪,且并不起眼的院落里。

时间要追溯到2018年的中秋节,从怀化学院毕业不久的刘永东,因痴迷于沙画,专程去拜访袁老,希望将袁老的精气神,用沙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与袁老的闲聊中,同行中有人提出袁老钟爱一生的水稻事业,在解决了人们吃饱饭的前提下,希望通过大米能演化成为中国餐饮的一块品牌,类似“肯德基”“麦当劳”,让中国的大米饭,餐饮文化,也成为名扬天下的美食。这一提议得到了袁老的高度认可。思维活跃的年轻刘永东,在脑子里电光火石迸发出一个想法:创办一个与袁老相关的品牌文旅餐饮综合体,让人们既要吃饱饭,又能吃好饭,沉浸式宣传杂交水稻文化。于是,请袁老题下了“稻田院”三个字,以备后用。

闲聊中的这一提议,就像一粒种子,牢牢地扎根在刘永东的心田里了。

2021522日,袁老不幸与世长辞了。但袁老播在心田的种子,在适宜的季节与土壤里,总会发芽,长出希望的幼苗来。刘永东与他的团队历经三年多的努力,经历了多次的实验挫折,“稻田院”终于鸣锣开张了。或许是托袁老的福,加上团队成员经营得当,短短九个月的时间,“稻田院”就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怀化的文旅地标餐饮店。

为了践行袁老的“稻田梦”,“稻田院”的环境设计与布局与众不同,处处体现出与“水稻”、与袁老相关的场景与文化来。门前沿太平溪两岸,是一溜浮在水面上的仿造水稻秧田,绿油油的,仿佛置身到了田间;一进院落,映入眼帘最醒目的就是一块蓝球场大的稻田,拔节生长着的禾苗,据说可以长到2米以上高。中间有条铺设枕木的曲折小道,可供人穿行拍照,如果水稻成熟后,能长到两米多高,真可以实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了。仅想像这一情景,就让人神往了。每个包厢房,都是以“禾稻”来命名,凡来到“稻田院”的,都会闻到袁老的气息,感念袁老的大恩,缅怀袁老的功绩,感受到袁老的精神鼓励。这就是文化餐饮的力量,置身其中,物质与精神都得到了满足。

当然,还有让人念念不忘的是“稻田院”正在努力打造的特色餐饮:米饭创意餐饮,既是对袁老的怀念纪念,也是对中国特色餐饮的试验与创造,比如在522日晚举办的“2025首届福地怀化米饭创意季”中,就一次性推出了“鹅血饭”“菠萝饭”“七色饭”“八宝饭”“煤球饭”“糙米饭”“南瓜饭”“小熊盖被”等等,其创意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人眼花缭乱、口鼻生香。正如晚会上朗诵诗人柴棚写的诗歌《一粒种子的传奇》所言:“我看到一粒稻谷的传奇/在发芽、扬花、抽穗、结出谷粒/完成最后的涅槃,将五谷修丰/我弯下腰来,与地面吻出声响/我弯下腰来,用一粒稻谷的欢畅/向雪峰稻神袁隆平——致敬!”也难怪今年在怀化召开的全球湘商大会,“稻田院”成为了大会重要的接待场所。人们来这里,不仅是尝美食,品文化,还能打开创造思路,启发创新思维。这才是袁老说的“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的真正含义!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中国是稻穂传播最早最古老的地方,在湖南,就有高庙文化、城头山文化,使我们感受到稻种文化的源远流长。顾名思义,文化餐饮就是既要让米香四溢,有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又要让书香传承,接好文化文明的接力棒。诚如传统的八宝饭,祈福的意愿十分突出。

福倚袁隆平,幸哉怀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福地怀化”,又可以赋予她一种新的意义,仅从“福”的字面上折解:福者,依靠一口田,就可以得到满满的福报了。

“稻田院”带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无数个可能,唯有懂得变通的思维和敢于行动的勇气,才是打破困境向上成长的最大助力。

看得远是眼光,看得高是眼界。没有追赶就不会奔跑,同理,没有竞争也不会进步。锅说:没有燃烧的火焰,哪有沸腾的人生?碗说,不先充实自己,又怎能营养别人?

一桌饭里,也溢满了深厚的生活哲理!

2025.5.22日晚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