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威,李雅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5-23 11:39:09
数据知识科普⑭隐私保护计算
某地区三家医院想共同研究心脏病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但出于隐私法规,不能直接共享患者数据。那么,传统方式是三家医院将患者数据(含姓名、年龄、病史)汇总到一个平台。风险是数据一旦合并,可能被泄露或滥用。
而隐私保护计算方案则进行数据加密,例如医院A的45岁患病患者记录变成“X9#2v”,医院B的53岁健康记录变成“Rp8&k”。然后将加密后的数据发送到云端计算平台。云端直接在乱码数据上执行计算(如统计30-60岁患者的发病率),但无法解密任何一条具体记录。第三步是获取结果,即云端将加密后的统计结果(如“30-60岁发病率:12%”)返回给医院,医院用密钥解密后得到明文结果。
从隐私保护计算的效果来看,医院获得了联合分析结果,但从未暴露单个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云端处理了数据,却“看不懂”任何敏感信息。即使数据在传输中被截获,黑客得到的也只是无法解密的乱码。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隐私保护计算是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一类信息技术,保障数据在产生、存储、计算、应用、销毁等数据流转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可用不可见”。隐私保护计算的常用技术方案有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密态计算等。常用的底层技术有混淆电路、不经意传输、秘密分享、同态加密等。
责编:贺威
一审:贺威
二审:陈新科
三审:左丹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