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承古韵,桃李芬芳吐心声——张时翠从艺55周年师生演唱会述评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2 11:26:48

陈珂

南昌职业大学青年教师、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湘西群山如诗,湘西流水如歌。当峒河的月色照亮吉首老城区的路,当武陵山的松涛化作舞台上的声浪,2025年5月10日至11日,湘西大剧院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张时翠从艺55周年师生演唱会”。这场由湘西州委宣传部、州文旅广电局指导、州文联主办的盛会,从开场歌舞《我们舞起来》的热情好客,到西方歌剧的深情咏叹;从土苗少男少女的山歌,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张时翠老师师生用歌声为我们构建风骨与柔情兼具的山乡风情水墨画,以及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世界都市油彩画。她的舞台,不仅是以歌为犁,五十五年来根植文化沃土的民族档案馆;也是以师为舟,摆渡无数山里娃的民族声乐之梦;更是以爱为火,对党、祖国、家乡的深情礼赞和点燃文化反哺的赤子情怀。让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将湘西山水之韵、民族之魂、师道之诚熔铸于舞台之上、观众之间。

一、根植沃土:做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人

湘西,这片被沈从文誉为“美得让人心痛”的土地,不仅是民族歌舞的海洋,也是张时翠老师艺术生命的起点。她自1970年招入湘西自治州文工团、州京剧团从事京剧表演艺术,到1984年10月调入湘西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声乐独唱演员。先后师从海政歌舞团胡宝善、中央乐团张云卿、中央民族歌舞团龚文曼、武汉音乐学院万昌文、我省宋慧玲、张云珍专家教授等。她在博采众长的学习道路上,录制、演唱一批本土化、艺术化、民族化的歌曲《阿公的酒碗》《苗家酒歌》《阿妹打从苗山来》等,将五十五载的艺术生命始终与湘西的民族文化血脉相连。

她所带领的师门从未离开田野、从未离开过生活。演唱会中歌曲《土家迎客歌》是由土家族著名音乐家田隆信老师使用土家族母语创作,在演唱的过程中张老师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短长型节奏律动。因为在土家族语言习惯中的节奏是延长,所以产生了这种节奏型律动。在歌曲《莫说山歌不是歌》则是湘西高腔山歌特点与科学发声方法的融合,还有土家族情歌小组唱《直尕思得》既要注意西南官话方言、口语在歌曲中的运用,又要注意女生小组唱中声音的匹配还有和声的搭配,还有对唱《黄四姐》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表演互动,从黄英演唱歌曲《太阳鼓》可以知道苗族人对苗鼓的厚重历史与精神寄托。这些歌曲不仅是演唱者们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自然学习勤劳善良、热情耿直的性格,也是对大湘西民俗风情的“管窥”,更是主动担当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人给观众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

二、师道匠心:做民族声乐的灵魂摆渡人

从湘西的大山到民族音乐最高殿堂中国音乐学院,张时翠老师用五十五年搭建了一座声乐之桥。她不仅是湘西民族声乐的一面旗帜,更是一位深耕教育的教育家,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武汉、四川、星海、西安、沈阳等专业音乐院校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记得学生邓伊芮在舞台上说: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从泸溪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才能到吉首来找张老师拜师学艺。为了帮助这个追求音乐梦想的山里娃,经过几番沟通,只象征性收一点学费包吃包住。多年之后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听完邓伊芮讲后,非遗传承人翠翠回忆,2005年夏跟张老师初次见面的场景:“翠你还在小在德夯,乡里孩子,家里条件不好没什么钱,学费意思一下就好。学费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再给,你好好学,你唱其它歌,唱不过别人,你是苗族姑娘,你就坚持唱苗歌吧,向龙仙娥姐姐看齐,好好的去唱苗歌。”还有另一个学生杨穆英曾几度落泪,因自己非专业、工作忙等原因,几度要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直到张老师手受伤都抬不起来,医生要求必须休养6个月,但张老师在第三个月便裹着绷带给她弹琴授课,只因“不能耽误一个对音乐梦想有追求的孩子”。

正是张老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才有了她对每一个音符的精益求精,对每一部作品的深入理解与演绎。她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练习,打磨自己的唱功,让每一次演唱都成为一次艺术的呈现。也才有了这一次学生们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唱会。从歌手彭靖惠、石红兰、田翀带来的西域风情歌曲《一杯美酒》《青春舞曲》《喀什格尔女郎》的“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到歌手隆英、石玲、章婷带来的中外歌剧、音乐剧选段《别姬》《memory》《纸醉金迷》等“古今中外的回顾”,还是歌手刘柯妤、邓顾俊兰、毛曼丽、杨慧霞等带来的创作歌曲《曙色》《江山颂》《桃花谣》《你来了》等,抑或老歌新唱歌手李文涵带来加入电子舞曲风味的《金梭和银梭》,用流行方式演绎的小组唱《乌兰巴托的夜》以及网红歌手杨姣与民族乐器碰撞合作的《女儿情》,正在诠释了民族的可以是世界的,传统的也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大爱无疆:做志愿服务的文化反哺人

艺术的终极使命,是从土地中生长,再以芬芳回馈土地。“师门情源”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张时翠老师的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个爱心团队。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心于公益活动,用美丽的歌喉和优雅的身影播撒爱的种子。这次演唱会并不是第一次搞公益演出,而是长期活跃在文艺志愿服务一线的文艺小分队,最早可以溯源到2017年武警吉首市中队和师门情源携手举办了“军民情源深.庆八一”大型军民联欢会。除此外她们团队还多次去敬老院、乡村、学校进行慰问演出。例如,在2023年“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在峒河公园的公益演出、2024年“益路有你,助学前行”圆梦工程走进吉信镇满家村等等。从乡村到城市,把文艺志愿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家门口,她们师门的公益行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而这次师生演唱会是从2019年开始萌生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最近才实现想法落地。张时翠老师上百名学生仅仅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发策划、自觉组织、自筹经费,才有这么一场感恩家乡、回馈乡亲的公益演出。她们从北京、武汉等地不远千里赶回自己最深、最爱的家乡,用自己的歌声、以自己的热爱践行“艺术的根扎得越深,反哺土地的力量就越强”。

当演唱会最后全体演员与观众挥动国旗,高唱《我的我的祖国》时,仿佛可以看见满家村的晒谷场、孩子们的歌唱、敬老院老人们的笑脸以及此刻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都具象化。所以这次演唱会不仅是一次声乐艺术的展演,而是一次“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因为文化资本需要通过代际传播而实现增值,张时翠师生音乐会正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通过师门两代人甚至徒孙的接力,将湘西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持续传承、可持续反哺的文艺服务生态链。

弦歌未央,芳华待灼。五十五年来,张时翠老师用三个维度书写湘西民族声乐的艺术坚守:向下扎根,从湘西民族民间的文化血脉中吸收营养;向上生长,托举一大批湘西籍歌唱人才从山里娃到中国音乐最高殿堂,触摸艺术的星空;向远奔赴,借公益演唱会架起文化反哺的桥梁。我相信,这场演唱会不会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张老师再次演唱《阿妹打从苗山来》的旋律随着峒河奔流不息,当所有演员共同高声喊出《叫您一声妈妈》,湘西的文化基因已在跨越半世纪的师生接力中,变成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