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接力,棒!③│何氏父子:光影交织中的时光密码

邹伟瑜 朱倩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1 16:02:25

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朱倩萱

在昏黄幕布前,长沙何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何怀玉的指尖轻轻颤动,七寸高的皮影小人在光束中腾挪翻转,湘剧唱腔与锣鼓声交织,宛如一幅流动的千年文化长卷,在观众眼前缓缓展开。

这个皮影世家,用四十余载时光,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潮中,为湖南皮影戏照亮了一条独特的存续之路。

坚守

何氏家族与皮影戏的缘分早在二十世纪初便已种下。

何怀玉的曾祖父何德润是著名的皮影戏艺术家,在1956年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节上,凭借一出《龟与鹤》,让世界第一次领略到中国皮影的独特魅力。那时候的皮影戏,是街巷里最热闹的风景,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寄托。

时光流转,何怀玉的父亲何志明,从12岁起便跟随长辈研习皮影技艺,16岁正式拜师时,他在心里立下了“不能让技艺断代”的誓言。选皮、画稿、雕刻、着色,每一道工序他都坚持手工制作。

“机器雕刻的皮影没有温度,只有亲手雕琢,影人才能活过来。”父亲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了何怀玉的心里。

随着电视、录像等娱乐方式如潮水般涌来,皮影戏的观众锐减。为了生计,何志明一度转行成为长途客运司机。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舞台上那片昏黄的幕布,想起手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小人。何志明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后,毅然选择回归舞台。这份对传承的使命感,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显得厚重而珍贵。

(何怀玉在手工雕刻皮影戏人物。 图/朱倩萱)

破局

2018年,30岁的何怀玉做出惊人之举——辞去电力机关的稳定工作,与父亲创办皮影传习所。这位“80后”传承人清楚地知道,传统皮影戏若想在当代立足,必须打破“老古董”的刻板印象。

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进现代课堂,当智能投影灯将皮影图案投射在教室墙壁……何怀玉用年轻人的视角,为古老的皮影戏注入了新活力。

何怀玉的“创新版图”不止于此。

他将《封神榜》改编成融入现代幽默的轻喜剧,开发出皮影书签、智能投影灯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他与高校合作创作红色皮影戏《黄花岗英魂》,当革命先烈的故事以皮影形式呈现,台上台下涌动的,是跨越百年的精神共鸣。“皮影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的文化基因。”何怀玉介绍,随着VR技术的兴起,观众未来可穿越到虚拟戏台,亲手操控影人演绎经典桥段。

(何怀玉雕刻的皮影作品。 图/朱倩萱)

传承

在何氏父子的努力下,湖南皮影戏从濒危边缘逐渐复苏。

传习所年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团队足迹遍布国内外。2025年武汉新春非遗展上,现代剧目《AI哪吒》引发轰动——皮影小人在AI技术加持下做出复杂武打动作,传统雕刻工艺与数字投影交相辉映,让观众看到非遗创新的无限可能。

幕布后的白炽灯依然昏黄,何怀玉手中的刻刀,依然在精心雕琢着每一个皮影小人,尽管机器雕刻已经很发达,但他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何怀玉深知,这是父亲传承下来的温度,是百年光影的灵魂所在。“希望在科技的加持下,皮影戏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何怀玉说。

何氏父子手中腾跃的,不仅是七寸皮影,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他们用坚守与创新,留住昏黄幕布后的文化根脉,让古老的皮影戏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责编:欧小雷

一审:邹伟瑜

二审:李昆励

三审:刘乐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