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 2025-05-20 19:44:08
近日,“驱蚊花露水属于农药”的科普话题引发公众关注。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徐海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驱蚊类产品在我国确属农药管理范畴,但消费者无需过度焦虑。
这一科学分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安全逻辑?又该如何正确使用驱蚊产品?
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明确,只要声称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不管是“防蚊贴”“防蚊剂”“防蚊液”“驱蚊手环”,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都应该属于农药范畴。
“农药不等于剧毒,分类管理是为规范有效成分的安全性评估。”徐海解释,我国对驱蚊产品的监管体系严格,产品需经过毒理实验、环境评估等46项检测,确保有效成分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成人产品中避蚊胺≤12%,儿童≤10%)。正规产品包装上的农药登记证号(如WP20200001)正是其通过安全评估的“身份证”。
因此,消费者选购时需认准“三证”(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避免购买无标识的“三无产品”;应优先选择有效成分浓度在 0.6%-1.2% 的驱蚊产品,避免掉入“高浓度=强效果”的陷阱。
需要注意的是,农药成分在驱蚊水中的含量极少,喷洒在身上容易挥发,对正常成年人影响不大。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其皮肤较敏感,且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完全建立,如果频繁接触驱蚊产品,易引发过敏反应。
此外,徐海提醒道,驱蚊手环、超声波驱蚊器等“网红产品”缺乏科学验证,效果有限。物理阻隔(纱窗、蚊帐)+安全驱蚊剂,仍是防蚊最可靠的“黄金组合”。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陈思齐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顺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