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中:讲好湘西的故事——读翟非的《溪州铜柱》

张永中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0 09:46:25

文/张永中

有哪天,谁能把一部《酉水史》弄出来,翟非应该算得上一个角色了。这是我读完翟非《溪州铜柱》得到的强烈感觉。

很早就知道,翟非是个写散文的,入了作家协会,散文家协会,出了几本书。与他有交往的这些年来,彼此谈的也多是文学。但有一条,在湘西,但凡文学好的,都少不了湘西的那点历史文化底子。翟非,也不例外。我从他的作品中早已经看到了。他把湘西地域上的一些独特的东西,融入他的作品中,并不断向深处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他的散文《山水湘西》《烟雨凤凰》《湘西茶韵》《心学与湘西》《浦市的深度》等。今天,他能写出《溪州铜柱》这部学术专著来,倒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更加坐实了其个人简介中“历史文化学者”的名头。

《溪州铜柱》这本书,到我手上时,就感到了它沉甸甸的份量。首先是它的篇秩,厚厚的300个页码,正文159页,15章33节。随后的141页,是《附录》,收古往先贤文人诗赋文献近百篇章,刚刚占了书的一半。这些文献性的麇集,像是对正文的注解,也是支撑文本构架的坚实柱脚。同样是想要全面了解溪州铜柱者,极其珍贵的文本。它们是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说这本书有份量,还体现在其文字上。作者是在旧学上用过功夫的。用字绘事,几经敲琢,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铜柱上抠出来的,有着重重的金属质感。洋洋30余万字,虽不是字字珠玑,但也是粒粒饱满的。这自然是散文垫给他的底子。

翟非,曾在州水利局、州发改委、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州文联等单位供过职,现就职于湘西州档案馆。湘西,从地理来说,或许是一个山瘠人穷的地方,但经济上的困顿,丝毫不影响它文化上的富厚。翟非,能去这些单位工作,尤其是文联和档案馆,是如鱼得水的。从他已经出版的《山水湘西》《土司的峥嵘》《湘西土司稽古录》看,组织看人用人的眼力不凡。我曾多次表达过,如果再有机会选择职业,我最喜欢的是去图书馆当个馆员。得知翟非去档案馆工作,我由衷地向他祝贺过。

效果来了。翟非一去档案馆,就策划和参与了“档案里的湘西系列丛书”。他们的行动计划是,“拟在三年内,将从湘西古文化,里耶秦简,溪州铜柱,湘西土司,湘西边墙,红二、六军团在湘西,湘西农民运动,土家族被确认为单一民族,湘西剿匪,湘西支援抗美援朝,湘西洛塔精神,脱贫攻坚等十多个专题开展档案文献编研,讲述档案里的湘西故事,以一种纯朴细腻的笔调来展示湘西历史文化和时代风采。”翟非这本《溪州铜柱》就是丛书里的一本。

大家都知道,溪州铜柱,是湘西历史文化课题中的显学,要把一个旧题说新说透,是不容易的。作者,以人们最关切的几个热点话题下笔,拟设了何谓“溪州”,溪州铜柱的由来,溪州铜柱的铸造,溪州铜柱的立地,溪州铜柱的形制,溪州铜柱的铭文,溪州铜柱的迁移以及溪州铜柱所关涉的人物、事件、价值、意义等等问题。该书集考证、辨识、释义、证伪、勘误、推演、假设诸法为一体,字字有依据,句句有出处。显示出了作者不凡的考据功夫和逻辑理性。里面除了专业的文化史学,民族史学,人类史学的学养,还涉及到对历史文献的甄辨筛选的功力。这是我所接触到的,对溪州铜柱最扎实,最全面,运用材料最宏富的一部专著。喜欢这本书,有N个理由,其中一个,是福初兄所题款的书名。

翟非,是一个有文史修养和情怀的人,也是一个愿为湘西讲故事,而且能讲好湘西故事的人。他的这部著作出来,将是未来有意于湘西尤其是酉水考察的人无法绕过的。从这一点看,翟非这本书无疑成功了。

2025年5月19日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