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9 11:39:14
张书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三大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对国内外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挑战性、全局性、复杂性等学术问题所作出的应对策略和方法论引导,其重点在于彰显中国特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维度发力。
从“实事求是、立足实践”上发力彰显中国特色。“三大体系”建设应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原有实际和客观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坚持务实作风,尊重三者的现有实际状况,统筹“三大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系统化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演绎和事实依据,从而扎实推进体系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扎根历史积淀,观照时代方向,从现有实践出发,创新并丰富“三大体系”的理论建设。
从“古今相融、中外互鉴”上发力彰显中国特色。“三大体系”建设不仅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也要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与现实的审视中进一步发掘古代与现代体系的融合创新之处。要基于坚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象”“中国内涵”的基本准则,在一定框架、原则和限度内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丰富中国“三大体系”建设内容。与此同时,应积极将中国“三大体系”建设内容与建设思想推向海外,促进中外交流互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从“知识交叉、方法创新”上发力彰显中国特色。要善于从跨学科角度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打破“三大体系”建设的知识壁垒,打通文科与文科之间、文科与理科之间的联合研究阻碍。知识交叉,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内部交叉,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融合。在“三大体系”建设中,要创新研究方式、研究技术,将“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等研究相结合,应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数字信息等前沿技术。
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征程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项全范围、深层次、宽领域的工程,“三大体系”建设蕴含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优势与特征。对于“三大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参照。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