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论头条丨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更好展示中国国际形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9 11:06:15

卿定文 刘亚宁

近年来,随着AI技术迅速发展,全球科技、意识形态等多领域风云激荡。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各国积极在网络空间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领域的延伸,也是消弭国际噪声杂音的有力举措,对于展现中国党和政府胸怀天下、善于担当、开放合作、普惠包容的形象意义重大。

尊重网络主权,展现胸怀天下的形象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应势而谋,为推进各国互联网交流合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方案,展现了中国党和政府胸怀天下、尊重各国网络主权、自主掌握网络发展命运的国际形象。

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为国家机器服务的政党凭借技术、资源和先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操控网络媒体、推行网络霸权、搞“小圈子”“脱钩断链”等不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主张各国均有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共同掌握发展命运,尊重彼此的网络自主权利,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倡导共建共治的新理念和新思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我国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彼此间的“数字鸿沟”得以逐步消除,给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络带来了机遇。今年1月又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得以推进,“丝路电商”伙伴国进一步扩大,用实际行动消除了国际舆论场中的“国强必霸论”。

维护网络安全,展现善于担当的形象

当前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比如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反对网络恐怖主义、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等,都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西方不少信奉“自由主义”的政党、政府与组织渲染网络空间自由,催生了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破坏隐私保护等各种问题。针对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推行对话协商体制机制,打造风清气正的理性互联网环境,多年来持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充分表明了中国党和政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诚心和意志。在互联网治理方面,中国始终主持公道正义,坚持大小国家在网络事务权益上一律平等,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全球性公约,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推动发挥“全球南方”的重要作用,成为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的中坚力量。随着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公开透明的网络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向世界展现了“立己达人”的担当形象。

坚持互利共赢,展现开放合作的形象

世界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少数西方国家进行技术封锁与市场打压。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大力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各种对外网络交流平台,扎实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合作的意愿与行动更加明确坚定。

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与框架的提出,到发布首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再到《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的公开发表,以及一系列具体实践的推进,既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又充分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关切,为减小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数字鸿沟”、加强数字经济合作、进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等提供了可能。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还有一系列与欧洲、俄罗斯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网信合作圆桌会议、论坛的召开等,推进了数字产品、AI技术与产业等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在促进我国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使不同区域间的网络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中国党和政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构建网络新生态,展现普惠包容的形象

加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文化,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也能彰显普惠包容的国际形象。

网络空间是网民的精神家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新的福利和享受。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网络科技发展存在差异,各地网民触网用网的环境差别也很明显。鉴于此,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为民,倡导构建更加普惠的网络空间,使广大网民共享网络发展成果。一方面在国内推进网络新基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5G网络,还建立起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区块链以及各种专业性网络,国人尽得网络之便;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推进数字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数字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将网络的普惠性彰显出来。我国还以多种方式打破西方国家强加的各种网络樊篱和隔阂,倡导网络伦理建设,打造非线性、去中心化、强关联的数字文明新样态,使网络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成为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包容共生的新空间,使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制度中的网民平等享受各项网络权益,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下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努力打造公正平等对话的网络新生态,推进健康网络环境的形成。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研究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师)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