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5-19 09:55:08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9日讯(通讯员 李莉 许莉珺 李丽君)71岁的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突发的口角歪斜竟让他与死神两次“擦肩”。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他,在头颅MRI检查后被确诊为脑梗死,而随后的DSA脑血管造影却如同一声惊雷——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存在一处6.1毫米大小的梭形动脉瘤,同侧交通段也存在一处3.2*2.8毫米大小的囊状动脉瘤,两颗高风险“炸弹”正潜伏在颅内。
“就像同时揣着两颗拉了引线的炸弹,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主管医师曾维军回忆病情时仍心有余悸。更棘手的是,脑梗死与动脉瘤并存的情况如同“双刃剑”:既要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又要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传统治疗手段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稍有偏差就可能危及生命。
关键时刻,神经介入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新型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这种直径仅5毫米的精密器械,成为破局的关键。手术台上,主刀医生通过微导管将密网支架精准送入载瘤动脉,当支架如花瓣般展开的瞬间,它的“特殊技能”开始发挥作用。30%-35%的高金属覆盖率如同一张细密的防护网,不仅将动脉瘤与正常血流隔绝,更像一位“智能管家”引导血流重新规划路径。“传统支架的金属覆盖率只有5%-7%,就像用稀网捕鱼,而密网支架如同编织了一张坚固的渔网,既能拦住‘危险的鱼’,又能让‘水流’顺畅通过。”科主任陈雁斌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这种革新不仅体现在物理屏障上。术后第三天的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已恢复通畅,动脉瘤内开始形成血栓——这正是密网支架的“生物魔法”。一方面,高达85%的血流导向效率,让原本冲击动脉瘤的高速血流被温柔“引流”;另一方面,支架表面加速30%的内皮化进程,促使动脉瘤逐渐闭合。“过去我们靠填塞弹簧圈‘堵’住动脉瘤,现在是让血管自己‘长’好,就像园丁不再用木桩支撑歪树,而是引导根系自己扎稳。”曾维军解释道。
术后第七天,李先生已经能够平稳行走,握着医护人员的手反复感慨:“没想到脑袋里的‘炸弹’能这样无声无息地拆除。”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充分展现了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介入团队毫米级的操作精度。
随着密网支架纳入医保,更多患者将受益于这项技术,医院同期开展的“人工智能辅助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项目,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应用。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张丽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