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文化+科技”这道融合题又有什么新信号?

刘林翔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5-18 23:05:47

如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这一融合趋势不仅重塑着文化产业的格局,更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调研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取得更大成效。

5月15日,沈晓明来到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调研。

这一举动,究竟释放出湖南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如何持续发力的信号?湖南又怎样进一步答好“文化+科技”这道融合题?

强化科技创新,点燃融合“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还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它能够辅助创作者进行素材筛选、创意启发,甚至直接参与内容生成。例如,万兴科技发布的天幕音视频大模型,以音视频生成式AI技术为基础,具备一键成片、AI美术设计、文生音乐、音频增强、音效分析、多语言对话等核心能力,实现了从多模态向多媒体、从通用向垂直解决方案、从全球向本土化的三大转变,这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文化产品的制作更加高效、精准。以影视制作为例,在马栏山虚拟制作基地,采用VP虚拟制片技术,结合LED屏幕搭建、动态追踪、实时渲染等手段,高效还原历史场景,降低纪录片等作品的实景搭建成本。同时,将高规格影棚与视频超算技术结合,为影视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5G技术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云直播”“云录制”“云演出”“云综艺”“云展览”等新型文化业态,借助5G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让文化产品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触达受众。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受众范围,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数字化让浯溪碑林重获“新生”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比如,一些高端的文化生产设备和软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在笔者看来,湖南要加大在文化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吸引和培育一批顶尖的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拓展应用场景,开辟融合“新赛道”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最终要体现在应用场景的拓展上,让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文旅领域,科技的应用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样。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恰同学少年》《新刘海砍樵》《桃花江竹海幻境》……一个个沉浸式的演艺新空间,成为不少游客来湖南的必打卡之地。这些“出圈”项目,不仅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湖南的文化魅力,还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借助AR、VR等先进技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和审美享受。

《新刘海砍樵》火“出圈”,让年轻观众迷上花鼓戏。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的应用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例如,芒果数智打造的数字文博平台“山海”应用程序,上线9个月就完成3.2万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成为超3400万用户的“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

在文化消费领域,科技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比如,在线音乐、在线影视、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为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26.48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7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面向未来,为进一步拓展文化应用场景,湖南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科技手段,打造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应用场景。例如,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主题的虚拟现实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湖湘文化元素的数字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培育壮大文化企业,打造融合“新航母”

近年来,湖南涌现出了一批在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它们在音视频技术创新、内容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湖南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说到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项全局性战略工程。全局性战略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全省各地各部门都要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多探路子,加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以良好工作机制筑牢保障。同时,积极营造融合创新良好生态,让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企业、企业家、人才在湖南有信心、能顺心、更舒心,不断推动湖南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为湖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融合创新的浪潮中来。在此次调研中,沈晓明详细了解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百川智媒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经营、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情况。在笔者看来,要想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挖掘湖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5月15日,沈晓明来到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突出人才团队建设。一支优秀的数字文化团队,包括了创意策划、文化学者、科技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至关重要。因此,这就要求创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对于湖南而言,既要突出针对性,缺什么就引什么、育什么,也要将复合人才和融合型团队,作为人才引育的重点,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湖南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马栏山到岳麓山,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湖南正以“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重塑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逻辑。此次的调研传递出了清晰信号: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翅膀,而创新是永不停歇的动力。未来,湖南能否持续答好“文化+科技”这道融合题?答案,就在每一个实验室的探索与突破中,在每一场跨界创新的头脑风暴里,更在“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里。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