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南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5-18 23:04:13
五月的洛阳城,牡丹的芳菲还未散尽,洛阳博物馆的词条已登上热搜。在洛阳博物馆的陈列柜前,两两成对、穿着汉服的姑娘大排长龙,举着手机对准那尊北魏牵手陶俑——两个梳着双髻的少女牵着手,嘴角漾着甜美的笑容。
“咔嚓”一声,照片里的文物与现实中的青春重叠,成为她们朋友圈里的高赞话题:“我俩天下第一好。”
当我们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前,举着手机与千年前的文物“同框”时,不妨问问自己:今天我们去博物馆,究竟是去看什么?
从“看物”到“看人”:博物馆里的“情感共振”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近年来,文博“出圈”事件往往依托深层情感共鸣。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因其似笑非笑的“无语”神情被网友戏称为“领先千年的精神状态”;更具深度的情感联结出现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中,拟人化的“小玉壶”穿越时空的归家之旅,折射出公众对流失文物的集体牵挂;山东博物馆的商代亚丑钺,因其神似“海绵宝宝”的造型被赋予呆萌人格,相关文创产品销量持续走高。
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知识仓库”向“情感连接器”升级。那些在玻璃柜前停留更久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不仅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在寻找一种“跨时空的陪伴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文物的“慢”与“恒”,恰好提供了一种治愈的力量。
这些文博“出圈”事件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情绪碰撞出的强大魅力。这种“情感共振”意义非凡,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众对文化的传承意识与认同感。当我们为一件文物的表情包会心一笑时,情感上的共鸣会驱使我们去探寻更多关于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去领会它所蕴含的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围观”到“参与”:观众在博物馆里收获了什么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物馆的参观模式是“单向的”:观众站在玻璃柜外,听讲解器里机械的声音念着“年代:唐代;材质:陶;尺寸:高28厘米”,然后匆匆拍下文物照片,算作“到此一游”。但如今,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不再满足于记录文物的“物理属性”,而是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创造体验”。
福建漳州市博物馆的“漳台一家”展厅,利用数字技术展示两岸族谱对接和同名村渊源,“没想到在这儿能查阅到族谱,还能看到我们郑氏在台湾的分支族谱。”游客郑为琴是福建南靖人,在互动屏上滑动时,惊喜地发现家族痕迹。“漳台族谱对接网和‘漳台同名村’两个展项设计,使展览兼具寻牒续谱的实用功能,从数字互动中突出漳台的源和缘。”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介绍。
对年轻群体而言,博物馆更是“美育”与社交的复合空间。2023年,长沙博物馆社会教育部推出原创戏剧“请君入画”,探索“沉浸式戏剧+文物展览”跨界新融合。该项目以“清代孙温《红楼梦》画册展”为载体,通过与高校戏剧社团的跨界合作,以画中人、作画人和观画人角色交融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红楼梦》世界,1000余名参与者在4场开放式戏剧活动中,完成了从文化遗产旁观者到文化传承亲历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了“让文物走进生活,让艺术激活传统”的美育目标。
这些有趣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博物馆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生产者”。观众可以翻阅历史故事的波澜壮阔,也能在沉浸式体验中寻找身份认同;可以惊叹于工匠技艺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思索传统智慧在当代的价值转换;可以在宏大叙事中触摸时代脉搏,也能在细微处发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这种“参与式观展”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当下,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温情,引领我们以更加包容、深邃的视角去拥抱生活,传承文明。
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博物馆如何“接住”观众的期待?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当观众的需求从“看物”升级到“共情”“参与”和“自我表达”,博物馆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博物馆该如何“接住”这种变化?
做“深度的解读者”,而非“简单的陈列者”。 文物的价值在于“故事”,而故事需要挖掘。长沙简牍博物馆的走马楼三国吴简,曾是深埋地下的10万枚竹木残片。若仅以“档案文书”的标签陈列,观众或许只会看到零散的竹简。但通过“《黄朝再拜》名刺简”等具体文物的故事化解读,就能让其化身为鲜活的历史切片:“学生黄朝恭敬地拜见您,向您问安,我是长沙益阳人,字元宝。”“名刺简”类似于现代的名片,在社交场合用以结交、问候。一枚木简的故事,就能还原三国时期士人交往的礼仪规范,也使观众得以通过历史细节,触摸到孙吴时期长沙地区真实的民间生活图景。
三国孙吴《黄朝再拜》名刺简,收藏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做“有效的科技应用者”,而非“盲目的技术崇拜者”。 科技是工具,不是目的。有些博物馆为了“求新”,用全息投影覆盖文物原物,用VR游戏替代实地观察,反而让观众“只见技术,不见文物”。2023年,湖南启动“浯溪碑林—中国石碑石刻数字焕活计划”,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对碑刻进行数字重建。不同于以往数字化项目仅停留在数字采集、线上展示这一步,“数字浯溪”项目创建了中国摩崖石刻数据库和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研究,还可供专业人员进行美术设计、文创开发之用,以此实现从数字文物采集到传播展示再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
做“开放的社区”,而非“封闭的殿堂”。 博物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应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湖南博物院与烈士公园仅一墙之隔,但长期因空间分隔导致游客动线受阻。近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着眼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动“馆园融合”,探索打造全国首家“博物馆·公园”,让“馆”“园”在内外借景中,实现红色与绿色融合、历史与现代融合,构建起一个兼具文化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回到最初的问题:今天我们去博物馆,是去看什么?是看一尊陶俑的釉色,还是看千年前两个少女的友情?是看展柜上的标签,还是看文明传承的脉络?
或许,我们去博物馆,最终是去看“文化的生命力”:博物馆展示的不是躺在展柜里的“死物”,而是与每个观众产生连接的“生命”;展柜陈列的并非文物的“过去时”,更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进行时”——技术让青铜器纹饰“舞动”,文旅融合让遗址“复活”,公众参与让古籍“苏醒”。博物馆的使命,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容纳这种生长,让古老文明在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依旧持续焕发生命力。
博物馆日,不妨约上朋友,去博物馆看看——当你走出展厅时,带走的或许不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是一颗被文化浸润的种子,会在未来生活的某一刻忽然发芽开花。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