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新闻战士

肖湘娜   新湘评论   2025-05-18 23:00:35

黄君珏:太行山上的新闻战士

肖湘娜


黄君珏(1912—1942),湖南湘潭人,1929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3次组织复旦师生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1935年夏在南京被捕入狱,1937年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1939年党组织指派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办公室主任、华北新华书店管委会秘书兼总审计师。1942年夏,在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动的“五月大扫荡”中在弹尽粮绝后跳崖牺牲。

抗战时期,起伏连绵、耸立云霄的巍巍太行山,一直是八路军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1939年,黄君珏奉命到华北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工作。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第一家专营图书出版的机构,主要任务是编写、出版抗日宣传理论专著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1939年,敌人占领出版社所在地山西长治,出版社被迫转移至乡村。

敌后新闻出版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处于敌人军事、经济的包围封锁之中,为了安全,社址变换频繁。在黄君珏的不懈努力下,出版社印刷了大量抗日读本,还编印了很有影响的小学教科书《战时读本》,在根据地广受好评。

出版离不开印刷机、铅字、铜模、电料、纸张、油墨等物资,这些物资都要到一些大中城市采购。抗战时期,敌人的封锁和“三光政策”,使得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这些原材料非常困难。设备简陋、原材料匮乏成为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黄君珏和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员一道,自力更生,自制设备、纸张和油墨。他们就地取材,用桑树皮制作出拉力强的树皮纸,用松烟和蓖麻油混合熬制出油墨,用滑石粉代替云母粉,还自制结构简单、方便搬运的铅印机、铸版机。1940年春,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合并,之后又和新华社华北分社合并,黄君珏担任了经理部秘书,负责报社经营工作。在激烈的反“扫荡”中,报社人员和印刷工人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用3匹骡子即可驮走,被称作“背起报馆打游击”。大家组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跟鬼子周旋,一面设法出报。尽管当时环境恶劣,炮火连天,《新华日报》华北版却从未中断,总是将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刊发出来,供党政军领导参考和根据地人民阅读。

1942年,对于黄君珏来说是忙碌的、幸福的,也是悲壮的。这一年,华北新华书店成立,她担任书店管委会秘书兼总审计师,起草制定了华北新华书店政务管理制度和经济核算办法,为书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年,日寇发动大扫荡,并实施“铁壁合围”战术,数万名日寇围剿太行根据地,妄图消灭八路军总部和华北新华日报社。为了缩小目标、减少牺牲,报社工作人员化整为零撤退。黄君珏等人撤退至太行山巅时,被百余日寇围困在峰顶的山洞里,最后疯狂的日寇竟点火封洞。黄君珏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弹尽粮绝后跳崖牺牲,年仅30岁。

2015年,黄君珏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