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够8小时就可以熬夜了? 专家:不推荐晚睡晚起

  大众卫生报   2025-05-18 21:33:16

早睡早起的好处大家都懂。但对很多人来说,白天属于工作,晚上属于家庭,仿佛只有夜深人静时,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那么,如果每天能睡够七八个小时,是否就可以熬夜了呢?专家表示,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仍不推荐晚睡晚起。

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

睡眠受昼夜节律系统影响很大。昼夜节律即生物钟,遵守生物钟,规律作息,才能保障睡眠健康,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节奏都受生物钟影响。

举例来说,心率通常是昼快夜慢、夏高冬低;血压一般呈现“昼高夜低、两峰一谷”的趋势,即清晨6~10点、下午16~18点达到峰值,夜里0~4点降至低谷;肠道运动节律与机体昼夜活动一致,即白天活跃、夜间减弱;内分泌系统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波动,比如月经周期,再如皮质醇的分泌高峰是清晨,午夜时降至最低;褪黑素则是在夜间分泌增加,白天水平较低,两者配合,帮助机体在夜间入睡、清晨醒来。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要早睡早起,与生物钟相符合。

晚睡晚起有哪些危害

同样睡8个小时的情况下,11点睡7点起和1点睡9点起,有什么区别?理论上来说,如果每天入睡和醒来的时间比较固定,且室内足够黑暗,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而实际上,晚睡的人睡眠节律通常是紊乱的,即使睡够8小时,晚睡晚起仍不推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增加糖尿病风险 有研究发现,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72%。这是因为改变昼夜节律会影响皮质醇、饥饿素、瘦素等关乎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系统,加上晚睡易导致夜间进食、久坐等不良行为,进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2.导致“昼夜节律错位” 研究发现,跟早睡早起的“早鸟型睡眠”相比,晚睡晚起的“夜猫子型睡眠”者的癌症风险增加18%、糖尿病风险增加30%、抑郁风险增加86%,且晚睡晚起者的多个心血管代谢指标也较差,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早睡早起者,其原因可能与“昼夜节律错位”有关。

昼夜节律错位是指当生物节律(如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调节、激素分泌、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和细胞周期控制)与社交活动(如工作、娱乐)和物理环境(如光照)不同步,就会扰乱一系列生理过程,增加疾病风险。

3.容易抑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中点(入睡时间与醒来时间的中点)每提前1小时,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就会降低23%。其原因可能是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的节律活动受到了影响。

良好睡眠把握两个原则

好睡眠的标准是:起床后身体舒服、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做事效率高,能胜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不得不晚睡,就要在其他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如不暴饮暴食、白天规律锻炼、减少久坐、均衡饮食、不抽烟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目前,两个公认的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通俗来说就是“规律”和“睡够”。

1.保证睡眠规律 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玩手机、看书。床只用来睡觉,培养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早上起床的时间尽量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改掉“晚睡强迫症”,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机、聊天是否值得你付出早衰、变丑等代价。

2.保证时间充足 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如果睡不着,可以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睡觉时盖厚一点的被子,保持卧室安静,采用遮光效果好的窗帘等方法都有助促进睡眠;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可以做做拉伸,泡泡脚,减轻“睡不着”的焦虑感,放松入睡。如果,实在睡不着,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尽量保证儿童青少年每天8~10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保证7~8小时;老年人脑代谢变慢,保证5~7小时。

郑荣华

责编:许建

一审:许建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