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非遗守艺人⑤ | 李蔷:以针为笔,“绣”出海派非遗风情

黄梅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8 20:51:19

新湖南客户端5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梅)5月底,作为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配套活动,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即将拉开帷幕。届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蔷将携5件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上海绒绣作品参展,展示百年海派非遗风情。

众所周知,上海绒绣非常难学。这门非遗技艺的难不仅在于技法本身的复杂性,更在于其背后对匠心、悟性与文化积淀的极致要求。而李蔷,一绣便是五十余年。

1957年出生的李蔷,14岁便与绒绣结缘,师承高婉玉、唐根娣等中国工美大师。李蔷的传承谱系清晰,从第一代大师刘佩珍1943年创作首幅人像绒绣《高尔基》,到其师高婉玉创造擘线、拼色、加色等技法,再到她本人将人物肖像绣推向国际,三代匠人接力守护“针尖上的艺术”。

“绣人像,最难的是‘以线传神’。”李蔷坦言。她创作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肖像被纪念馆珍藏,《伊丽莎白女王》等作品则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她耗时数月绣制《邓小平》绒绣像,还原伟人风采,针线间流淌着时代记忆。

(作品《海宝》。李蔷供图)

“每一针都是历史的沉淀,每一线都是文化的呼吸。”李蔷向记者介绍本次参展的作品——《江南水乡》作品采用全细针针法,将江南水乡的风貌绣在一块20厘米的绣布上;《秋日风景》作品通过粗细针的大胆碰撞,在43平方厘米的空间里构建出油画般的纵深感;《海宝》作品则以精湛的技艺还原海宝的可爱样貌……

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已举办六届,成为长江流域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李蔷认为,此次参展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一场“非遗如何活在当下”的实践。她说:“绒绣曾绣过领袖肖像,也绣过‘海宝’;既能登上艺术殿堂,也能走进日常生活。非遗的活力,正源于这种包容与创新。”

责编:兰宇琪

一审:黄梅

二审:刘玉锋

三审:鲁红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