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8 20:24:55
文丨成惠林
2025年,东山学校将迎来建校130周年。这座由湖湘文脉滋养的学府,不仅承载着伟人毛泽东的青春足迹,更铭刻着晚清社会转型期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实践。回溯其筹建历程,书院建设资金的多元构成与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成为解读近代湖南新式教育兴起的生动注脚。
捐资总览:白银万两,聚沙成塔
书院中共有33块捐资碑,我们整理后发现捐资碑上共有3034个名字,其中有兄弟、叔侄、伯侄合捐的104对,共募集资金:湘纹银5722两、洋银7940.86元(折合约5717两)、铜钱7358.25千文(约7358两),另有各类地方性银两及小额钱币若干。若以1两白银为基准单位统一折算(注:1元洋银≈0.72两,1千文铜钱≈1两),总筹款规模约合白银1.98万两。
资金构成呈现三大特征:
1. 官绅主导:时任湘乡知县严鸣琦亲自捐银100两,并专门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请求“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新疆巡抚刘锦棠捐银2000两,约占白银总额的35%;继任巡抚潘效苏捐银400两。
2. 军民共济:3034个捐资者中,湘军将领及其家属占比显著。从湘乡走出的湘军集团,以“功成反哺”的姿态成为重要捐资群体。
3. 多元参与:除个人捐赠外,商铺、宗祠、堂号、地名等集体名义捐资达数百例,甚至出现“兄弟合捐”“叔(伯)侄共助”的温情记录,折射出地方社会对教育的普遍认同。
隐功碑刻:两位巡抚的沉默叙事
捐资碑上,刘锦棠与潘效苏的姓名深藏于原籍地捐资名录,未单独立传颂德。这种刻意低调,恰与二人功绩形成强烈反差:刘锦棠作为“中兴名臣”,平定新疆后力主建省,史家有“新疆设省之议,发自龚自珍,定于左宗棠,成于刘锦棠”之说,其捐资既是对故乡文教的回馈,亦暗含“边疆—内地”双重振兴的治理视野:潘效苏继任新疆巡抚期间推行新政,其捐银行为可视为晚清官僚“教育救国”理念的微观实践。
两位巡抚的隐身,既承袭了湘军集团“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传统,也凸显了近代知识分子“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钱粮之外:教育觉醒的时代隐喻
东山书院于甲午战败次年(1895年)建设完成,正值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其资金募集过程,实为一场特殊的社会动员:
(一)货币的多样性:湘纹银、洋银、苏元丝、漕纹银等十余种货币并行,既反映晚清金融体系的混乱,也暗示着开放包容的办学姿态。
(二)群体的广泛性:从巡抚到平民,从商号到祠堂,3000余捐资者构成晚清社会的微缩图谱,昭示着新式教育已突破士绅阶层,成为全民共识。
(三)精神的延续性:毛泽东1910年在此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与二十年前捐资者们“教育图强”的初心形成历史回响。
百卅传承:从精舍到名校
从1895年的“东山精舍”到今日的东山学校,1.98万两白银筑就的不仅是青砖黛瓦的学宫,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见证了:湖南近代教育从“课士”到“育人”的范式转型;湘乡文化从“军功立世”到“文教兴邦”的价值嬗变;中国社会从“科举取士”到“科教兴国”的世纪跨越。
在建校130周年之际,重读捐资碑上那些褪色的名字,我们不仅触摸到具体而微的历史细节,更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教育信仰——它始于白银万两的务实筹谋,终于民族复兴的精神求索。这种信仰,正是东山书院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