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新生处,铁轨载春秋!粤汉铁路文化园的生态与人文交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8 10:44:17

粤汉铁路文化园广场。

绿意新生处,铁轨载春秋

——粤汉铁路文化园的生态与人文交响

□李晗妮

五月的洞庭湖畔,春风揉皱了湖水,也唤醒了南津港西岸沉睡的土地。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荒草丛生的贮木场,废弃的坑塘淤积着雨水,铁轨锈蚀成暗红的疤痕,散落的砖瓦间蔓生着无人问津的野草。如今,这片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却以一场“绿色革命”惊艳了整座城市——粤汉铁路文化园的诞生,让荒芜与脏乱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湿地青翠、铁轨蜿蜒的诗意画卷。

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

铁轨蜿蜒处岁月可回首

1902年,美国合兴公司违背契约,将粤汉铁路底股秘密转售比利时与法国。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废约,清廷最终以675万美元赎回路权,其中本金560余万美元分六年偿还,年息五厘。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近代首次通过外交手段收回路权的标志。清廷随后将粤汉、川汉铁路抵押借款600万英镑,消息一出,湘、鄂、川、粤四省民众愤然掀起“保路运动”,数十万人罢工罢市,高呼“铁路存亡,关系国家存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终结。1917年9月,粤汉铁路武昌至岳州段贯通,标志着粤汉铁路首次跨越长江天险,为1936年全线通车奠定基础。1936年9月1日,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汽笛声第一次从广州直达武汉,改写了中国南北交通的格局,岳阳作为枢纽节点,货物吞吐量激增,沿线的煤、米、茶通过铁轨源源北上,改写了一座城的命运。粤汉铁路的修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血泪抗争史,这场“废约赎路”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成功的外交胜利。

如今,走在粤汉铁路文化园的入口广场处,一幕幕的历史被雕刻成铭牌镶嵌在地板上。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更是铁轨旁的墙绘、站台上的老物件,甚至是游乐区秋千架下的枕木。曾住在贮木场的游客余悦纯感慨道:“在这里,每一步都能踩到故事的碎片。”

82岁的李振国老人轻抚铁轨,眼角泛起泪光。他的祖父是粤汉铁路的筑路工,父亲是扳道工,而他年轻时也曾在此检修机车。“那时候,汽笛一响,半个岳阳城都能听见。”老人回忆道,铁轨不仅是运输线,更是无数家庭的生计所系。如今,公园改造成“时光胶囊”,谱写一曲铁轨蜿蜒处,岁月可回首的歌谣。

游客在迷思花园打卡拍照。

青砖不语楼历史烙痕深

在粤汉铁路文化园的西南角,一栋红陶平瓦的二层洋楼静立于樟树荫下。专家楼的每一块青砖都是历史的切片,青砖与木柱交织的券廊上,罗马柱的雕花已斑驳,却仍撑起一方殖民时代的剪影——这便是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当地人唤作“五号高楼”。该楼是清末修建粤汉铁路时专门为英国铁路工程师所建的一处二层券廊英式高级住宅楼。1914年,詹天佑督办武长段铁路时,英国工程师的皮靴曾踏响此楼木阶。“专家楼”为砖木结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9.8米,占地面积293平方米,通高10.9米。该楼四周环以回廊,底层抬高砌成约0.8米的架空层。一层回廊柱之间作成券,上下两层均铺设木地板。二层廊柱均为双罗马柱,外墙为水泥混凝土涂抹糙面,屋顶为单檐四坡顶,现为红陶平瓦。双罗马柱撑起的回廊上,工程师们或许曾凭栏远眺洞庭湖的帆影,图纸上勾勒的却是中国铁路命脉的走向。楼东北方曾列七栋平房,砖面铭刻“力人”“二合工”等字样,如今残存六栋,墙缝间野草蔓生,如当年劳工的叹息。而今,专家楼外仍有人家炊烟袅袅,历史的多重褶皱在此并存,红陶瓦映着孩童奔跑的身影,与粤汉铁路文化园的勃勃生机遥相呼应。锈蚀的门锁后,木地板吱呀作响,仿佛回应着百年前蒸汽机车的轰鸣。这座湘北仅存的晚清英式建筑,既是殖民经济渗透的伤疤,亦是中西技术碰撞的碑铭,它不仅是交通史上的重要遗迹,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和建筑发展的见证——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一扇可以推开的、带着教育与警醒意义的门,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广场里的英式花架。

双核文化园致敬百年路

在南津港西岸的绿意中,粤汉铁路公园以“双核驱动”的格局惊艳亮相——贮木场湿地公园与粤汉铁路文化园,两大园区以“海绵城市”为基底,以铁路文化为魂魄,构建起岳阳首个“生态+历史”复合型城市地标。

贮木场湿地公园的蜕变将生态修复与历史传承熔铸于一炉。这片曾因荒废而污水横流的土地,如今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彻底告别雨季泥泞。园内生态塘与早溪蜿蜒,白鹭栖息其间,“小火车”、“煤块花园”和“铁轨广场”游乐区融入铁路元素,寓教于乐。“迷思花园”和“浪漫花丘”里百花争奇斗艳。更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者以“海绵”为笔,4300立方米的调蓄池与生态滤池联动,将雨水转化为湿地补给水源,形成“水绿共生”的生命网络,又以“铁路”为墨,在132941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公园中,复刻了粤汉铁路的百年风华。曾经污水横流的坑塘,化作碧波荡漾的生态塘,公园旁的洞庭湖面,涟漪荡开一片春秋。“当时山坡上还是一片垃圾场,清完垃圾之后我们就按照原来的地形植绿皮,形成一种独特的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感。”相关项目建设人员说道。

而1936粤汉铁路专家楼主题历史文化园,则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理念,复刻了百年铁路的辉煌。锈迹斑驳的铁轨蜿蜒穿行于湿地之间。省级文物专家楼经修缮后巍然矗立,楼内档案与老照片诉说着粤汉铁路如何改写岳阳的交通与经济版图。未来,观光小火车将穿梭其间,让游客在汽笛声与潺潺水声中触摸历史肌理,这一设计既是对工业遗产的致敬,亦是对文旅体验的创新突破。这片土地的蜕变,不仅是城市肌理的重塑,更是一场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深情对话。

色彩斑斓的游乐场。

生态+人文大美网红地

粤汉铁路文化园的落成,不仅为岳阳增添了一处“网红打卡地”,更埋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海绵设施的科学布局,让“小雨不湿鞋,大雨无内涝”从愿景变为现实。生态滤池与调蓄池的联动,将雨水化作滋养湿地的清泉。而铁路文化的注入,则为这片绿色空间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园内保留了贮木场的历史痕迹:铁轨旁的下沉式绿地曾是人声鼎沸的楞场,雨水花园的位置原是木材加工厂的旧址。贮木场的重生,是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典范。

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即将在岳阳启幕,粤汉铁路文化园成为“大美江湖天下岳阳”的核心展区,周边产业随之蓬勃发展。曾经的“老旧”贮木场家属区也更名华泰小区。文化园不仅是景点,更是产业链的枢纽——它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让百姓们幸福起来。

5月的文旅盛会,将是这场变革的高潮,亦是新篇的起点——正如那列即将启程的观光小火车,载着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憧憬,鸣笛奔向江湖交织的远方。暮色中的粤汉铁路文化园,铁轨镀上一层金晖,湿地倒映着专家楼的剪影。这里,海绵城市的理念化作青草尖的露珠,铁路文化的传承凝为站台上的脚步声。当生态与人文如此熨帖地共生,岳阳正以一座文化园为笔,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