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绕武陵——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侧记

张颐佳 胡域 张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8 00:14:00

龙山融媒体记者 张军 胡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馨怡  

暮色四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惹巴拉古寨的大摆手堂前灯火璀璨。5月17日夜晚,这座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寨”的传统村落,以一场“神秘湘西·风韵武陵”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向世界展示了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7时,60面摆手鼓震天响起,土家族长者手持牛角号,龙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田隆信以苍劲的土家迎客山歌拉开序幕。80名身着盛装姑娘的合唱与鼓点交织,瞬间点燃全场。舞台上下,西兰卡普纹样铺陈的广场上,近千名嘉宾与观众共舞摆手,重现“红灯万盏人千叠”的千年盛景。

舞台正中央的老梯玛身着八幅罗裙,手持铜铃司刀,在《祈福天下》中再现与神灵对话的古老仪式。电闪雷鸣的舞台特效下,他吟唱着消灾祈福的咒语,将观众带入土家族崇祖敬天的精神世界。而后花垣县苗族古歌《纽细韶然·吉侬吉冉》以多声部吟唱宇宙诞生、人类起源与民族迁徙,苗族姑娘的银冠在月光下流转,宛如星河坠地而来自吉首市的姑娘们则身着五彩斑斓的苗服,手持鼓槌,身姿轻盈,苗族鼓舞《远山鼓谣》鼓点激昂,直冲天际。

成果展示巧妙串联起了湘鄂渝黔四省非遗精华土家族织锦技艺是龙山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节目《阿达织月》以土家族传统织锦文化为灵感,完美融入土家语织锦情歌《卡普他》及土家族婚俗,同时,将月光、织机、爱情、婚俗等元素融入舞蹈。湖北来凤县的南剧《贵妃醉酒》将楚调与梆子腔熔铸一炉,重庆秀山的花灯戏《红红春联挂起来》以吊灯春联演绎土家年俗。

高潮来自压轴节目《舍巴·舍巴》,400名舞者在篝火映照下跳起摆手舞,动作粗犷如开山垦壤,柔美似织锦穿针,激越鼓点如雷,与歌者高亢嗓音共振,演绎出“舍巴日”祭祀先祖、祈愿丰收的古老仪式,展现土家人“征服自然又敬畏自然”的生命哲学。

据了解,作为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龙山县拥有200余项非遗项目,土家织锦技艺、土家摆手舞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余个“国字号”文化品牌在此扎根。

篝火点燃的时刻,摆手舞队伍如潮水漫过舞台。湖南龙山的西兰卡普、花垣和吉首的苗族鼓舞、凤凰的苗服走秀、湖北省来凤县的南剧、重庆秀山的春联花灯与土家溜子同台竞艳,不同地域的游客挽手成圈,近千名舞者身披五彩织锦,跳起象征团结的“大团摆”,土家族摆手鼓的轰鸣、苗族银饰的叮当、非遗传承人的红毯风采,与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民族共生、文化共融的壮丽图景。

当最后一声鼓点消散在酉水河面,电子屏亮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武陵的夜,因文化而璀璨。这场穿越古今的文明对话,正如那永不熄灭的篝火,恰是湘西的缩影——这里,文化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命律动。

责编:黄馨怡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