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及武陵山区专家齐聚!探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密码”

黄馨怡 胡域 唐洁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7 16:05:5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馨怡 通讯员 胡域 唐洁琼

武陵叠翠,文脉绵长。5月17日,中部六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等地的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负责人,与国家、省、州级非遗专家齐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共话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创新思路。

“2007年6月以来,我国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7个,涉及省份17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设立了244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规划处副处长王辉,深入剖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及未来规划。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湘西州拥有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龙山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里耶古城出土秦简3.8万余枚,被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代表依次作交流发言。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颁布了《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非遗题材打造《二十四时舞》《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等演艺精品,采取“文化志愿者+高龄传承人”的一对一服务模式,聘请非遗传承人、网络红人担任保护区的“网络推荐官”,加快推进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安徽省黄山市),举办了六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建成10余家非遗专题馆,推出《有种年味嬉鱼灯》等非遗微短剧,打造非遗夜市、购物节等常态化展演平台,持续推进非遗创新发展。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创建非遗小镇,开发近百个客家文化相关产业,推动343个客家非遗项目进景区,50余项非遗进高校,全球首个客家纹样数据库即将开放,不断赋予非遗新属性、新功能,发掘其经济社会价值。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河洛文化调查记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保护区域系统修复等七大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等国家项目,打造非遗项目各类场所、点位576个,努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水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主任陈剑作主旨发言,从何为非遗、非遗为何需要保护出发,结合湘绣、毛笔、浏阳花炮等非遗的再创造与再设计案例,探索融入新生活设计的文化生态保护思路。

“土家织锦与苗族牛角头饰构成标识主体,巧妙融入湘西特色民居与旖旎山水风光,文字来源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行书字体和里耶秦简字体。”王辉、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周志勇、湘西州副州长马碧共同发布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主题LOGO,卡通数字人“湘哥西妹”进行阐释。

会上,“非遗中国”系列图书出版项目启动,发布新书《非遗中国·神秘湘西》,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副总编辑宁曙光进行介绍。《神秘湘西》是该系列图书的肇始之作,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育和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责编:黄馨怡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