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红似火,一路皆芬芳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7 10:30:00

文/刘琼琼

“徐迟报告文学奖”是继以鲁迅、茅盾、冰心、冯牧等著名作家的名字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奖项后的又一个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奖项。5月16日上午,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浙江举行。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颁奖典礼上,湖南80后女作家尹红芳的作品备受关注,她的长篇报告文学 《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获得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听见你的脚步,漫山的杜鹃就醒了,等到咱的队伍,漫山的杜鹃就笑了,一片一片漫向天边……”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红军后代秉承先烈遗志,在新农村建设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尹红芳蹲点瑞金三个月,走访百余名红军后代,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创作过程对尹红芳的人生而言,意义不凡,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并让她明白,曾经历的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历练和考验,只为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想2020年底,尹红芳追随同乡、革命烈士伍若兰的足迹,开启了见证瑞金新时代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探寻之路。她走遍瑞金17个乡镇,走访了近200个村庄,书写了百名红军后代,追寻在一百年的岁月中,他们祖辈如何初心不改,不以共和国功臣自居,甘为平民百姓终身;他们作为革命后代,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光荣与梦想,奋斗与牺牲,美丽与悲怆。

这本《杜鹃红》,是尹红芳贴近大地,去深掘、去体悟、去书写的,故事带着阳光的温暖和泥土的芬芳。正如著名评论家张陵所言,本书作者的问题意识很强,作者以问题为导向,敏锐地把瑞金这样一个红色革命老区的当代发展放置在历史与当下交织的语境当中来展开书写,最后落脚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既有政治高度,也有文本说服力,也有文学审美性。

一百个红军家庭,无数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何将一个个人物鲜活清晰地呈现出来,如何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深情诉说,尹红芳在构思创作时,摒弃传统的写人叙事方式,而另辟蹊径,巧妙地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并凝练出“香樟树”“小马灯”“红军渡”“油菜花”“红五星”“黄米酒”“映山红”“红枫树”“报春花”九个意向,以层级递进的方式,巧妙地连贯全书九个章节内容。

“香樟树”,被誉为“英雄树”,代表着坚贞不屈;小马灯,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红军渡,代表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油菜花,真正的平民之花,关乎平凡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五角星,象征着红星闪闪,薪火相传;黄米酒,象征着人生奋斗的历程,温厚纯正,慷慨激昂;杜鹃红,乃悲壮之歌、正气之歌;红枫树,红枫如旗帜,历史是丰碑,代表着勃勃生机;报春花,象征着生命萌发,希望滋长。

而每一种意向,又巧妙贴切地指向某一类典型人物和群像。让读者从老年失子的华割禾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从险些丧命的朱胜江身上,看到了勇敢和不屈;从满腹辛酸的谢拥政身上,看到了隐忍;从苦等75年,却遗憾长逝的陈发姑身上,看到了守望和深情;从武阳镇党委书记曾康华身上,看到了责任和担当;从历经情感重创而依旧热爱生活的刘英身上,看到了乐观和豁达;从痴迷文艺的蔡秀柱身上,看到了霜雪映丹心;从带头致富的赖瑞明身上,看到了幸福和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挖掘了些许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动人故事。比如,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警卫员顾玉平的故事,“飞夺泸定桥勇士”李友林的故事。

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徐剑所说,《杜鹃红》一百个红军家庭后代调查,选题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调查之风沐“寻乌调查”的仙气雨润。涉史,言必有据,涉事,锦心绣口,涉人,摇曳多姿,不吝铺陈,极致鲜活。其文,视通百载,宏微相合,质朴细腻;诗性与写实兼而有之,正是本书独擅胜场之处。

尹红芳回忆,“瑞金17个乡镇,有着不同的特征,却让我有着相同的感动。在这片血染的神圣土地上,我听到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内心被深深触动。在这里,红军先辈们的革命故事让我一次次落泪,红军后代们的生命故事,又让我感到阵阵唏嘘。”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所说,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链接书写中,彰显当年革命者的初心和后来者继往开来的使命;作者的写作用力、用心、用情,“杜鹃红”映照出史与诗相生相成的非虚构之美。

这是一部重温红军精神的致敬之作,是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献礼之作。跨越百年的时空回响,让大家一起探寻这个民族基因赓续的奥秘,革命历史从未磨灭,红色旗帜永不褪色……

尹红芳的视角很独特,意蕴内敛,采访扎实,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内在的革命理念和情感价值生动地传达出来,革命情感都是从人物内部散发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先搭建框架,再补充材料的写法,因此格外吸引和打动读者。

作为系统讲述红军后代故事的报告文学,《杜鹃红》有着恢弘的表现视野,尹红芳善于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瑞金为什么能成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这些红军后代在乡村振兴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特质?读者能发现每个章节的标题,既体现了独有的地域特色,又蕴含更深的寓意。九个章节看似没有关联,每一篇文章似乎只讲一个故事,实则浑然一体,形散神不散,浓郁的革命气息和顽强拼搏的向上精神,弥漫在每一篇文章中。

著名评论家李朝全曾表示,《杜鹃红》巧妙地将瑞金从革命时期到当下乡村振兴和时代巨变相勾连,将三代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让读者看到人民江山不变色、红色精神不褪色、革命血脉代代传、共同富裕理想能够实现这种一以贯之的理想传承。

尹红芳系长沙市芙蓉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现供职于湖南省文联企(事)业文联。我与她相识于十几年前湖南省作协举办的青年文学创作交流会,后来因缘际会,我们成为了湖南省第一期报告文学作家班的同学,每次见面她都亲切称我为“妹妹”和“同学”。

在后来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尹红芳的一些过往。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她,一直在长沙打拼多年。因热爱文学创作,热爱自然山水,她把热爱化作生活,把生活融入创作。那些山川大海,长河落日,都是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并书写成一篇篇报告文学在各大报刊上公开发表。多年创作的坚守,让她对文学更加热爱。后来,她继而又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尹红芳将大量时间用在行走和创作上。靠着多年的积累沉淀,让自身文字有一种不寻常的韵味,可谓活泼跳脱且馥郁芬芳,涵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哲思顿悟,如江边的明月、山谷的晚霞,不会太过浓烈炽热,但依旧清幽雅致。

迄今,尹红芳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凤舞寿岳》《公安英模·官同生》《教育之光》等多部作品。2020年底,她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过往印象中的尹红芳本是位时尚精致、关注潮流服饰的明媚爽朗女性,但她投身采访和写作时,却“冲锋陷阵”并扎根基层,化身“铁娘子”——不怕严寒酷暑,不怕长途跋涉,从不退缩,勇往直前。她向我介绍,该书采访结束时,长时间每天持续六七个小时的访谈,令她的喉咙严重受损,刺激性咳嗽了一个月后才日渐恢复。能坚持到最后的原因,是因为采访中的历经和感动,她看到了满山的杜鹃,开得是那样鲜艳夺目,灿烂热烈,这既是未来的期许,更是遥远的呼唤。

正如尹红芳初到瑞金的那个深秋,漫步于叶坪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见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那一面面土黄色的墙上,当年的标语已然斑驳褪色,但郁郁葱葱的红军林,向人们诉说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群的革命旧址,向人们倾诉着震撼心灵的英雄事迹;庄严的纪念碑和纪念塔,向人们叙说着革命先烈的赤胆忠魂……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