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日志 | 钟丽红:种下一片会开花的“心田”

杨斯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7 06:53:04

5月12日,钟丽红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心理健康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摄

【人物】

钟丽红,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中学英语老师兼心理老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湖南省“向阳花”签约家庭教育讲师。

【日志】

5月14日,星期三,晴。

今天,天气略显闷热,抬眼望向窗外,一大片蓬勃的月季花让人心旷神怡。

2011年,我从灌溪镇中学来到兴发小学任教,除了担任英语教师,还首次接触了心理教育。这里留守儿童多,他们大多跟着祖辈生活,父母缺席的成长路上,心理问题悄然滋生。有的孩子性格闭塞,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有的则脾气暴躁,情绪很不稳定。这些孩子的问题让我心疼,我本能地用最质朴的方式去关心,去倾听。

刘冬冬(化名)便是其中一个。一次,他因琐事与同学起了争执,甚至动了手。“我知道,你动手打人,并非出于真心,对吗?”面对我的询问,他猛地抬头,泛红的眼眶中闪烁着警惕,却又透露出对理解的渴望。

“他们都在说我坏话!”他突然崩溃大哭,“他们不跟我玩,看不起我,我很委屈……”

我安静地倾听,不时点头回应。等他情绪平复,我轻轻摸了摸他的头:“我相信你不是坏孩子,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是误会,有委屈你就来找我诉说,我们一起来面对,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从那以后,办公室的夕阳成了最温暖的约定。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多停留一段时间,静静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起初,只有一两个怯生生的身影;渐渐地,孩子们结伴而来;后来,欢笑声填满了这片空间。

“老师,你看我叠的千纸鹤”“老师,我今天过得很开心”,一声声呼唤,让我成了孩子们最信赖的依靠。

2023年,我又回到了灌溪镇中学。虽然离开了兴发小学的孩子,但却没有离开心理教育岗位。相比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复杂,他们普遍面临更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却更容易因挫折而陷入极端情绪中无法自拔……

如何以专业的心理支持来帮助受困的孩子们?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加入常德市鼎城区小学心理健康陈平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职心理教研员彭玮婧的“成长不烦恼”系列视频课程,并尝试着将这些课程融入实际教学中。

记得有一次情绪课上,一个平时内向的学生主动举手,分享了自己因考试失利而沮丧的经历。通过课堂上的互动与引导,他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今年3月,七年级的丽丽(化名)找到了我,她手上的伤痕和眼神里的无助让我心如刀绞。

原来,她想学画画,却被妈妈无情拒绝,妈妈那些伤人的话语,像利刃般刺痛了她。失望与痛苦交织,她选择了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释放情绪。

在她倾诉时,我感受到了她对妈妈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辅导,母女关系逐渐缓和,丽丽也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明白,修复亲子关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坚持。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意识到仅仅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心理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普及。

于是,我成立了心理社团,为六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开设心理社团课,内容涵盖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同时,我还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鼓励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社团课上,我引入了曼陀罗绘画疗法,让学生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困惑。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曼陀罗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更让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变化与成长。

从心理辅导“小白”到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一路走来,我经历了迷茫、学习、实践和反思。每个案例都是成长,每次尝试都是突破。只要我们怀揣热忱,持之以恒,定能为孩子们驱散心灵的阴霾,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片会开花的“心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整理)

责编:颜青

一审:胡泽汇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