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有资本“活水”滋养科技创新沃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6 21:24:31

彭顺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国有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因此,要切实发挥资本运作优势,强化投资管理能力,突出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资产资源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以资本力量赋能创新发展,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

坚持长期主义,做优资本运作“全周期”,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路径。这一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从初创期资金需求大于企业营收,到成长期面临技术迭代升级和市场拓展的双重压力,再到成熟期对降低融资成本和优化股权结构提出的新需求,科创项目的发展脉络体现了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过程中持续、大量资金投入的必要性。从中不难发现,融资难、融资贵很容易成为制约科创企业发展的难题。要破解科创企业的成长难题,国有企业应树立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导向,对科创项目投资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同时,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阶段及时补充所需“粮草”。

注重管理赋能,用好投后资本“稳定器”,推动科创企业发展。投后赋能是项目投资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科创企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手段。在投资端与资产端搭建可靠的“桥梁”,有利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投后持续赋能提升被投科创企业价值,为后续融资或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增强资本市场对优质资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规范治理、信息披露辅导等方式,帮助科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适应资本市场规则,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的同时,促进“投资—赋能—升级”的正向循环,才能不断完善投融资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

促进协同联动,构建资产资源“强磁场”,营造良好科创生态。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类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当前,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项目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释放和成果转化。应当协同联动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一方面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科创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商标、专利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此外,应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加强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助推创新形成“强磁场”,释放更为广泛的辐射效应,打造良性的科技创新生态圈,才能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国有资本“活水”持续滋养科技创新沃土,需锚定战略方向,用全周期资本运作打通科创转化阻滞,以投后赋能深化“命运联结”,协同联动激活要素潜能。这既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应以更高站位推动国有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奋力打通“从0到1”的科创转化壁垒,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第68期中青一班学员、湖南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