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桃李,行彰师表——杨晓菲老师的育人故事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6 20:51:10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何艳

在娄底市第二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扎根讲台17载,以高尚的师德滋养学生心灵,以扎实的学识点亮学子梦想。她就是高中政治教研组长、湖南省高中政治兼职教研员杨晓菲。从城市到乡村,从课堂到课题,她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支教乡村:用爱浇灌教育的沃土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杨晓菲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可以跨越城乡的鸿沟。2020年至2023年,她先后赴小碧中学、杉山中学支教交流。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她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以真诚的关怀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

细心的杨晓菲发现,许多农村孩子的字迹潦草,影响了作业质量和学习信心。她自费购买字帖和文具,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书法,从横平竖直开始耐心指导。一学期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显著提升,作业本上的字迹变得工整清秀。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杨老师送的不仅是字帖,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在小碧中学,杨晓菲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任务。她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听课评课、分享教学案例、指导课题设计,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黄老师感慨道:"杨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白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实践,她是我们职业路上的引路人。" 杨晓菲常说:"教师的幸福,在于看到学生眼里有光。"她的付出赢得了当地师生的尊敬,也荣获了"娄底市芙蓉百岗明星"等称号。

深耕教学:创新与坚守并重

作为娄底市首届高中政治骨干教师,杨晓菲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疫情发生后,她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2020年3月—4月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是防控最严的时刻,更是高三学子学习冲刺的关键时刻,她每天冒着危险从家走路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为高三学子录课30余课时,通过网络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撰写的论文《后疫情时代高中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特征研究》获省级一等奖。在课堂上,她善于用生活案例解析政治理论,让学生感悟“思政课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人生指引”。

她的努力结出硕果:所带班级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辅导学生在省级征文活动中屡获一等奖。同事评价她:“杨老师的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学生总能从中找到成长的方向。”

科研引领:团队协作共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杨晓菲深知教育需要集体智慧。她三次带领团队斩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在线集体备课一等奖,两次代表娄底市参加省级教学比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参与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在《家校合力培养学生限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中,她提出“家校协同”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课题成果获省二等奖。

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曾国藩家风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作用的研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实践,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师德为魂:平凡岗位显担当

从教以来,杨晓菲多次荣获娄星区政府嘉奖、娄星区优秀盟员、娄底市优秀盟员等光荣称号。但她说:“荣誉是鞭策,不是终点。”多年以来,她是“救火队员”,哪个年级有需要,就奔向那里,常年跨年级教学、超负荷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写道:“杨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正如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晓菲用17年的坚守,书写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的故事,是师德师风的最好注解,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面旗帜。

责编:周培

一审:周培

二审:蒋俊

三审:田从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