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55)男士不再穿长衫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5-16 19:02:52

您或许在影视或老照片中知道,中国男士的着装,有一段穿着长袍马褂的岁月,但您或许并不了解这种服饰的兴起与淡出的过程。

在如今的街头,男士的着装早已被西装、夹克、卫衣所主导。那些曾在旧时光里摇曳生姿的长衫,连同它所承载的时代记忆,渐渐退入了历史的褶皱。然而在民国至解放初期的数十年间,长衫却是中国男士的“标准国服”,从总统府邸到市井巷陌,从文人书桌到匠人作坊,那一抹长及脚踝的衣襟,曾是街头最具辨识度的风景。

长衫的模样,深深镌刻着中式服饰的美学密码。它以立领围合脖颈,硬挺的布扣沿着右衽斜斜排列,五颗或七颗盘扣如梅花般点缀,抬手投足间便有了几分庄重。下摆至踝,两侧开衩至臀,行走时衣袂轻分,既合礼仪又便活动。面料随四季流转:春夏季多为竹布、细麻,浅灰月白间透着清爽;秋冬则换作棉绒、绸缎,藏青酱紫里裹着暖意。讲究些的会在领口、袖口滚边,或在衣襟绣上暗纹,普通百姓则以粗布为裳,虽无纹饰却自有利落风骨。这样的剪裁既别于西式服装的贴身束缚,又不同于长袍马褂的繁复层叠,在实用与雅致间寻得了平衡。

若追溯长衫的渊源,需将目光投向清王朝的袍服。满族的旗装长至膝下,马蹄袖收束手腕,传入中原后,汉人在其基础上改良,逐渐拉长衣身、放宽袖口,形成了更贴合农耕文明的长衫形制。到了民国初年,随着“剪辫易服”的浪潮,传统服饰经历了一次重构。1914年,民国政府将长衫与马褂并列为“国服”,规定为男子正式礼服。此举既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又暗合了现代国家形象的塑造——长衫褪去了满服的民族符号,化作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的新服饰,在西装东渐的冲击下,为中式着装守住了一方天地。

在那个新旧交织的时代,长衫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选择。文人穿它执卷讲学,青衫磊落间尽显风骨:胡适在北大课堂上的长衫总带着洗练的笔挺,鲁迅则偏爱靛青粗布,行走时衣摆扬起如刀锋。商人穿它洽谈生意,绸缎长衫配瓜皮帽,袖口的金表链在揖手间若隐若现,是体面与身份的象征。就连黄包车夫、茶馆跑堂,也会在短打之外备一件半旧长衫,逢年过节或见客时郑重穿上。街头巷尾,长衫的身影穿梭于电车轨道与青砖胡同之间,在老照片里,它是学者的儒雅、是店主的从容、是普通人的日常。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所写,“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长衫正是这种时代气质的外化,既承载着传统的重量,又流淌着新生的活力。

长衫的退场与时代的巨变紧密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更便于劳动的工装逐渐成为主流。列宁装的翻领、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军装的简洁利落,取代了长衫的飘逸。尤其是1950年代后,服饰的功能性被空前强调,长衫的宽大衣身被视为“不利于生产”,渐渐从日常穿着中淡出。到了六七十年代,蓝灰绿成为主流色调,长衫仅在少数传统行业或戏曲舞台上留存。如今,当我们在影视剧中看见长衫,它更多是作为历史符号出现,或是在汉服复兴的浪潮中被重新审视,但终究难再成为日常着装的选择。

长衫的兴衰,恰似一部微缩的社会变迁史。它曾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徽章,缝合着传统与现代的裂痕,承载着几代人的身体记忆。如今男士不再穿长衫,但那些关于长衫的影像与故事,依然在时光中轻轻摇曳,诉说着服饰与时代、传统与现代之间,那场漫长而温柔的告别。

(作者 张光友 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