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50)笋壳索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5-16 18:45:56

相信诸君都见过或使用过绳索,但估计知道笋壳索的人不会太多。

绳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俗称绳子,是通过扭或编等方式加强后,连成一定长度的纤维。其拉伸强度很好但没有压缩强度,可用来做连接、牵引打捆的工具。公元前2800年,古代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并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在诸多材质的绳索中,笋壳索可谓是来去匆匆,谢幕最早的一个品种。

用笋壳做成绳索,或许是湖南衡阳人的一大发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倘若你在衡阳县各乡村转悠,就不难发现这里有一道共同的风景线:男女老幼齐上阵,人人都做笋壳索。那阵式,可谓壮观,小学校校办工厂做的是它,大队集体企业,主打业务还是它,推销员外出推销,旅行包里装的更是它,以至于那里变成了笋壳索的世界。

用笋壳可以做索,来自一个偶然的灵感,当地有几个做索的手艺人,原本循规蹈矩地用棕丝或梧桐树皮,按照传统的工艺制作一些农家常用的箩索,牛绹及渔网绳等产品,三六九二五八到集市上去出售,以换得一些日常的生活费,倒也自得其乐。但有一天,一位长期在外从事采购的人回来告诉索匠们一个信息,某个工厂生产的产品需要大量的打包索,希望他们能够提供。

索匠艺人们当然高兴,但他们又犯了愁,做这么多的绳索固然是好事,但传统做索的原材料是棕片抑或是梧桐树皮,成本十分昂贵,且资源非常有限,临时也无法采购,于是有聪明的索匠,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用笋壳撕成细丝代替棕丝,然后用黄泥巴水染色,使之接近棕绳的颜色,做打包绳绰绰有余。

用笋壳做索,其效益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于它的成本低廉,如果同样一根绳索,用棕皮或梧桐树皮做原料,其成本为一元钱的话,笋壳则只有十分之一,况且,南方多竹林,笋壳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描述,如果不是用来做索,许多时候都是在竹林中自生自灭,现在用来做索,也可以算是物尽其用了。当然,从工厂使用的角度而言,他们也乐于使用它们作为替代品,毕竟,这只是产品的包装物,属于一次性消耗,能够尽可能降低成本,当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用笋壳做索的过程大抵有以下几个流程:

扯丝。从市场购回笋壳后,先要将其成捆地放在水中浸泡数小时,待其吃足了水分,原本干燥焦脆的笋壳变得富有柔性,手握上去弹力感很强时,便可进入扯丝程序,扯丝时,在一条板凳的一端,绑卡着一柄带齿的耙子,一般为九齿,十分尖锐。扯丝的人骑坐在板凳的另一端,双方握住一把笋壳,用力砸向耙子,利用耙齿的力量,将笋壳撕裂,如此往复不停,直至手中的笋壳变成一束细丝为止。

染色。笋壳扯成的丝,其本色为暗白色,需要将其染成与棕丝接近的颜色,人们就还取材,从附近的黄泥巴山上,挖来黄泥调成泥浆,然后将它们泼到笋壳丝上,再用两根长棍挑动它们,使颜色均匀,晒干备用。

拧索坯。做索的坯料是要靠手工拧成的,拧坯前,先将笋壳丝喷上一些水,使其湿润软滑,再把它们卷成一个类似棉花卷般的筒筒,将其搁在一个案板上,上面再压块板子,便于抽丝。这一切就绪后,操作人员右手握一柄简易纺车,这种纺车其实就一块篾片弯成u字型,在上端钉一横木片,再用一根铁棍穿越固定在一个木把之上,可以旋转。操作员右手摇车,左手捻丝,把索坯拧紧再绕成一个大秧筒备用。

绞索。这是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须要二人配合,绞索的工具也叫车,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头的车是固定在一条板凳上的尾车,样子有点像盾牌,上面有六个挂钩,供挂索坯用,六个挂钩后面用一个耒把串联,摇动时一起转动。另一头的车叫头车,在一根杂木棒上,安着二个挂钩,后面用手柄串联,使之连动。绞索时,将索坯来回系到两台车的挂钩上,长短依据对方要求定,一般为三米左右,在两个挂钩的起始处,安放一个索码子,使上下三股坯索卡入码子上的槽中,此时,双方同时摇动车柄,码子治着索坯向前移动,使三股索坯绞在一起,变成绳索,每次可得二根。

打梱。成品完成后,还要烧一堆稻草火,利用火焰,将绳索外表的毛刺烫烧干净,使之更有品相,然后每十根一起,折成三叠,再系紧,使之像一个妇女的发髻,便可向外发货。

后来,由于需求量越来越大,单靠匠人们做,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之这种操作,技术含量不高,于是有人看准了商机,先是单家独户干,接着是相继办起了集体企业,连一些小学也开了校办工厂,笋壳索一度在衡阳遍地开花。

可惜,这种光阴只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候,随着新型打包材料的出现,笋壳索再也无人问津,一度脱销的笋壳在山上又重新变成垃圾。

(作者 张光友 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