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君子的光辉榜样——张文宝访谈录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5-16 18:36:30

张文宝简介:

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5年赴郊区插队。1978年回城,在连云港市文化局创作组任创作员,后历任连云港市文联创作员、编辑部编辑、副主任、副主编、主任,市作协秘书长、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兼市作协主席。江苏省作协第五、六届理事。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集《东方大港梦》(合作)、《汪氏三兄弟》、《崛起在东方海岸线上》,小说集《鬼桥》,散文集《寂寞千年》,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东方大港梦》获1995年全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89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05年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文学编辑奖。

题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君子文化博大精深,君子文化源远流长。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以“弘扬中华文化,学习君子品格;培育四有新人,助力伟大复兴。”为己任,积极开展少年君子文化教育工程。芳菲四月天,莺飞草长时,《新湖南》少年君子栏目对著名作家张文宝先生进行专访,祝贺他的专著《少年毛泽东》《少年刘少奇》《少年周恩来》《少年朱德》《少年任弼时》“伟人的少年时代”五部曲付梓,有幸先睹为快,从新时代中华经典走进伟人的心路历程,感受少年君子的伟大与平凡!

新湖南:张主席您好!您是一位有口皆碑的正人君子,德艺双馨,著作等身,情深义重,感谢您接受来自伟人故乡人民的问候与专访。您从小就怀揣文学梦想,在百花园里辛勤耕耘半个世纪,功成名就,红霞满天,请您向青少年朋友讲述追梦历程,分享人生的成功喜悦。

张文宝:我出生在江苏连云港,这是个一面靠山三面临海的港口城市。云台山不大,却是江苏最高的山,因孙悟空的老巢花果山而名扬天下。连云港历史文化深厚,《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镜花缘》都和它有缘,独特的文学养分,孕育了我的文学梦想。

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到连云港市中云公社云门寺大队插队,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农村艰辛的劳动,窘迫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激发了我的求知激情。在偏僻的山村里,白天下田干粗重的农活,晚上在昏暗的蜡烛下读书。有电灯不能用,怕影响室友歇息,只能用化肥袋和报纸遮挡出一小块学习空间。夏天蚊子袭扰,我往身上涂着风油精。酷暑难耐,把双脚泡在凉水桶里。克服重重困难,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熟悉的农村题材小说。有一位善良的小学老师,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受压制,见到我如遇知音,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并主动借给我很多世界文学名著,如《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雪国》等等,我如获至宝,拼命捧读。一部四册《静静的顿河》几乎被翻烂了,还手抄了一遍。为此,老师还遭到造反派无情的批判,竟被扣上毒害知识青年的“帽子”。

1978年11月,我被招工进城,在市文化局创作组工作,担任《连云港文艺》编辑。上班一周后,被派到港口第一作业区跟班。次年,来到家乡朝阳公社深入生活。有一段时间,因为购买中外文学名著花光了一个月工资,只能一天三顿吃酱油拌饭。

1979年底,在南京的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上,有幸和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同处一室。1982年,省作协在无锡湖滨饭店举办青年文学创作会,陆先生向《江苏青年》推荐了我的新作《十里香》,评论文章《香飘岂此十里》让我小有名气。1985年3月到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 1987年9月到西北大学作家班学习,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文学园地。

我曾任《连云港文学》编辑部主任、市文联副主席兼市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第八届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省作协顾问、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评为一级作家;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和编辑奖,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中国作协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这就是我的人生之路。

新湖南: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您少年壮志不言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灯红酒绿的港口城市连云港,选择文化苦旅初心不改,面对金钱诱惑坚定不移,既潜心文学创作,又甘当文艺园丁,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无私奉献的铺路石?

张文宝:曾有不少记者问过我类似问题,我的回答就是两个字:坚持!毕竟一路走来,爱的追的就是文学,岂能朝三暮四,不可半途而废呢!选择了文学,就是选择与清苦为伴,不在乎荣华富贵,却在乎精神追求。享受高贵的文化生活,就会觉得痛并快乐着!

在写作上,我曾经受到过自满自足的“小富即安”思想束缚,但后来频繁接触到有创作成就的作家,为自己的狭隘和肤浅感到羞愧!我的《水晶时代》就是被“逼”出来的。2009年,东海县委主要领导找到我,希望写水晶。当时,我正在着手一部报告文学,分不开身,没有答应。一次偶然的机会,周经理陪我逛东海水晶市场,看到不少农民走出东海闯世界,淘水晶,由穷人变富人,买上顶级豪车,住上阔气别墅。我还听到许多农民淘水晶的故事,有悲惨的,有幸福的,有啼笑皆非的,有匪夷所思的......我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我经常叩问自己,东海农民为什么能够建起一座领航世界的水晶城,东海县的父母官用什么法子造福百姓,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跳出樊篱解放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农民精神趋向的大选题,水晶是个稀罕之物,纯净如水,温润如玉,灵性十足,奇迹般的通透生命,深受老百姓喜爱。我还想,当代的科技发展,航天飞机、卫星、计算机领域都离不开水晶。于是,我心里热腾了,激情澎湃,放下正在写的任务,急不可耐地赶到东海深入生活,采写“水晶人生”。

我到河南郑州采访水晶大师许应文,到上海找到早期“玩”水晶的苗运勤,他们都是东海县人。苗运勤是江苏作协会员,是懂水晶的文化人,把不被重视的东海水晶石,变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品。看到他被病魔折腾的身体,心里非常酸楚。心想,他是“玩”水晶,还是水晶“玩”他,竟被钟爱的水晶事业折磨成这副模样?我有了一种紧迫感、使命感,暗下决心要尽到作家的责任,为水晶事业助力,迫不及待投入水晶写作。以前阅读过的文学、历史、宗教和自然科学,过往创作过的小说、散文,似乎都在给这部水晶著作做准备。

我写《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对自己是一次超越,视野拓宽了,境界提升了,从狭小跨入博大,从熟悉的领域踏入陌生的天地。1943年4月,时任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化名胡服,率领百余人回延安,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五旅十三团周长胜团长护送,从新四军军部江苏阜宁单家港启程,沿苏鲁交通线秘密北上,在淮海军区所在地沭阳县周集乡小胡庄休整半月后,经张圩乡陈圩村、桑墟乡,东海县安峰乡大稠村、曲阳乡赵庄村、温家乡刘湾村,在东海县石梁河乡牛山街道西湖村白石岭交通站(樊家书屋)与前来迎接的115师教导二旅曾国华旅长汇合。4月10日顺利到达山东分局和115师驻地王家花园——今东海县石梁河镇西朱范村。一路上夜行晓宿,历尽艰辛,历时20余天。少奇同志此行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顺道解决山东问题。1942年4月至7月,在西朱范村和临沭县东盘村、赣榆县大树村等地领导根据地抗日战争。

难以置信的是,这部书写了近二十年。1998年用钢笔写出初稿,约十四万字,拟名“星星河”。当时觉得叙述语言不行,感情欠饱满,不生动,该表述的不到位,有点差强人意。艺术准备不足,存在“贫血”问题,决定放下初稿,一放竟是二十年。

我到西朱范村、东盘村、大树村等地多次深入生活,走访群众,收集素材,阅读了大量党史资料。2013年,用了三个月时间,另起炉灶,重写《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送罗雄局长审读,赞许有加。

2015年3月,我接到江苏省委宣传部撰写“雨花魂”英烈纪实文学任务,有幸走近刘少奇革命伴侣何宝珍,冥冥之中,《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作了铺垫。南京雨花台,“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英雄气概直击心灵。任务光荣,时间紧迫,我一连跑了六七个城市,走访了众多革命纪念馆和党史部门。何宝珍牺牲八十多年,加上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有关她的文献资料非常稀缺。所到之处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反而把我当做史料富矿。唯有沉浸在党史文献的汪洋大海中,追寻在烈士的足迹地,一点点、一滴滴地收集筛选,才会有收获。只要发现曾经发表过的铅印文稿,哪怕是豆腐块般的小文章,也收入囊中“富甲天下”。

写活、写真,写出英雄的个性、气质、境界和精神,成为我创中的重点。我在英雄故乡湖南道县梅花镇贵头村的土地上盘桓,踏进断壁残垣的何宝珍烈士故宅,聆听老人追忆英雄,体验洑水河畔风土人情,感悟濂溪故里历史文化。淳朴的村民启迪着我,让我写出了一个满口乡音、性格泼辣、快言快语、敢爱敢恨的何宝珍,写出了一个忠诚于党、热爱丈夫、疼爱儿女的中华女杰。数易其稿,著名文艺评论家丁晓原先生建议取名《爱莲说》。道县是周敦颐的故乡,何宝珍背诵着“爱莲说”走上革命道路,吟诵着“爱莲说”哺育儿女,定名《爱莲说》堪称为中华经典锦上添花。

我与罗雄局长一道两次去北京,请何宝珍的女儿刘爱琴审稿。她有传奇的人生,出生六个月被寄养,母亲牺牲后被卖作童养媳,十岁时被党组织营救入延安保育院,十一岁入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她家居环境印象最深,也最难忘怀。那是2015年秋天,我踏进地坛公园附近的国务院机关宿舍小区,走进刘爱琴家,她住在一楼,三室一厅,摆设简朴,夺人眼目的是厅里墙壁上挂的一幅油画,内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冉冉升起的旭日,很有气势,寓意父亲刘少奇与大海同在。刘爱琴这年88岁,正逢“米”寿,大家尊称“大姐”,离休后不遗余力传承红色基因,无私奉献有口皆碑。

刘爱琴待人热情,有亲和力,脸上总是洋溢着良师慈母般的笑容。她戴着老花眼镜,阅读书稿十分吃力,我主动要求为她读稿。我靠近大姐,深情地、小心翼翼地、一字一句地读着,总怕口误。大姐全神贯注地望着我,聚精会神地聆听。我觉得听我读稿的不仅仅是大姐,还有英雄母亲何宝珍。我也感同身受,时不时地被自己笔下的英雄事迹所感动,眼里发热,声音哽咽。读罢大致内容,大姐提出与我合影,她深情地说“你写得真实感人,谢谢你,把我母亲的故事告诉后人,功德无量!”我说“是英雄的事迹太感人了,应该写,写得不够好,请指教!”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烈士的精神时时刻刻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锤炼着我们的意志,提升着我们的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知、相识需要缘分,人与书之间契合、相通也需要缘分。我写了刘少奇与何宝珍,同时,也结识了刘少奇的儿子刘丁、刘源。刘源上将听说我写了抗战时期的刘少奇在东海的故事,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平易近人,专门为我题写了书名,还在办公室接待了我。我去刘丁家里两次,他从长沙银行退休定居北京延庆区。刘丁身材魁梧英俊,与父亲形神相似,十分健谈,知识渊博。他请人书写了一幅《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百米长卷,正在与罗雄局长商量,准备约请知名人士题词,计划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之际到国家博物馆展出,全国巡展。他得知我在写《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欣然应邀作序,家国情怀溢于言表,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015年,中国作协确定深入生活点,安排我到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体验生活,这是“一带一路”首个实体平台,引起了中哈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我用三年时间跟踪采访,完成长篇报告文学《万国互联——中哈物流合作纪实》。我从文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在时代的交汇点上》《崛起在东方海岸线上》等。

新湖南:我们在做君子文化研究时,发现您与红色文化有缘、与湖南有缘、与伟人有缘,特别值得可喜可贺的是,您成功出版了“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把觉醒年代读着《少年中国说》成长的英雄少年励志故事带给了今日中国少年,您的作品与君子文化息息相关。请您谈谈这套丛书的选题理由和出版发行过程?

张文宝:我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参观,“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八字门联令人肃然起敬。湖南自古人才辈出,湖湘学子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说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人物,更是璨若星河,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开国元帅彭德怀、罗荣桓、贺龙,开国大将粟裕、陈赓、黄克诚、肖劲光、谭政、许光达......我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他们,崇拜他们,他们是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尤其是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未曾想到的是,几十年后,我能亲笔书写他们,书写湖南,深感三生有幸!

我先后出版了“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五部曲。自二0一八年以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陆续为我出版了《少年毛泽东》、《少年周恩来》、《朱德的早年生活》、《少年任弼时》,《少年刘少奇》正在由另一家出版社接单,这套丛书,无疑成为少年君子光辉榜样代表作。我出版过的《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爱莲说——何宝珍烈士传》《一个人的军号——周子昆烈士传》这些湖湘英烈传记,没想到都已成为“伟人的少年时代”前奏曲,“有志者,事竟成”的格言在我的人生中得到印证。

原计划将“红色五部曲”中的四部完成之后,再精雕细刻《少年毛泽东》,出版社原总编辑汪修荣说:“还是先写毛泽东。”我知道汪总“一片冰心在玉壶”,少年毛泽东题材举足轻重,起着擎旗引道作用。毛泽东是东方巨人,高山仰止,我感觉自己写不出伟人雄才大略,况且前人写毛泽东的书太多,难出新意。我用了半年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尽可能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写《少年刘少奇》,得益于罗雄局长的激励,感谢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我写《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和《爱莲说》,也得到了他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萍水相逢,因为共同的“红色”信念成了好友。罗雄局长曾经带我到北京拜访刘少奇的亲属子女刘爱琴、刘丁、刘源的同时,还走访了多家纪念馆和国家机关,赢得各方支持。

写《少年任弼时》之前,我总觉得困难重重,原因是任弼时英年早逝,留下来的文史资料有限。二0一九年九月间,罗雄局长来连云港追寻刘少奇足迹,还未来得及与我好好说话,就急急忙忙去了山东。但他丢下了一句话,让我铭记于心,“你既然写了‘四大书记’,就应该把‘五大书记’写全,否则会遗憾终身。”这话,烫着我的心。我感觉罗雄局长是个事业心特强的人,被他盯上的事,不会轻易释手。他给岳阳市任弼时纪念馆馆长符国凡说了,我有写作少年任弼时的计划,非常支持,很快给我寄来一箱子书籍。我接下任务,用了三个月时间,通读研究任弼时生平。我经常在微信中打扰符馆长,请教许多问题,因此成了未曾谋面的好友。有一个温馨的细节,任弼时纪念馆与我联系、沟通、交流的周霞飞研究员,她的名字竟与书中的上海外国

语学社“霞飞路”同名。还有,长沙市明德中学的青年教师刘佳,主动帮助我查找任弼时在长沙的文史信息。《少年任弼时》六易其稿,罗雄局长逐字逐句校对,不厌其烦地通篇审读,纠正多处错误,给予很多建议,令我钦敬,不愧是一位真正的红色文化专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任弼时儿时流连难忘的岳阳楼、洞庭湖、汨罗江、白沙河、捞刀河、水渡河、浏阳河、湘江,在我心里淙淙流淌,波光粼粼......

“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是我创作中非同寻常的一次文学“长征”,在我心里架设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恢弘又温馨。

新湖南: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引领今日中国少年走近觉醒年代,领略先辈风采,感受信仰力量,树立人生目标,构筑强国梦想,被誉为新时代的《少年中国说》,请您谈谈创作体会?

张文宝:写作《少年毛泽东》之前,我阅读了五百万字史料,常常是通宵达旦,连续半月天开夜车。强忍视觉疲劳造成的眼睛疼痛。在忐忑不安的苦闷中,偶尔得到一本一九四九年出版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书的作者是毛泽东的同学萧三。书的字数不多,很单薄,可我读第一遍时,用了好长时间,做了不少笔记,及时补充、丰富了写作大纲。我还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学习少年毛泽东冷水浴,坚持每天早上用凉水冲澡,用最清新、最旺盛的创作状态投入到写作中。

书稿写出来后,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重走韶山路,看看书中所写的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及池塘、屋场、南岸、歇虎坪、滴水洞等等,是不是准确,有没有丢下真实的细节。2016年春天,我应罗雄局长邀请参加“追寻刘少奇足迹”丛书编纂会议,忙里偷闲,冒着霏霏小雨,从湖南宾馆打的到了韶山,在雨中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慢慢地想。走了一遍又一遍,尽管雨水淋湿了头发和衣服,还是舍不得离开……身临其境,收获不小从长沙回来后,又对文稿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

创作《少年周恩来》时,从读书、酝酿、构思,一直到动笔,持续了整整半年时间。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其中少年时期的内容是我写的框架,也是故事内容的重要参照文本。命运多舛,几乎是每一个伟人成长的必然经历。少年周恩来同样如此。他在生母万冬儿、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倾心呵护下一路成长,个中颠沛流离生活磨练,被我一一描写出来,情节细腻鲜活,生动真切,撩人心魄。

要塑造出一个有别于其他人写过的伟人少年时代,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毕竟留存于世的周恩来书籍太多了。伟人是一个生活中的平凡人,他生活在大运河边上,把一去千里的浩渺和波澜壮阔的社会,浓缩成为一个少年成长历程,这一点,在《少年周恩来》中匠心独运。初稿出手,断断续续三个多月,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朋友的支持。连云港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增添了我写作的信心。周恩来纪念馆馆长张谨也是这样的人,他不遗余力地帮我审读《少年周恩来》并作序。写《朱德的早年生活》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是资料的贫乏,怎么办?我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读了几十遍,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梳耙,寻求细节和故事,做了好多本笔记。同时,从能搜寻到的书籍和资料上,一点一点接近、走近朱德和他的母亲。母亲为了朱德上学,在冰凉的世界里,用编织草鞋时昏黄的桐油灯,照亮了朱德的人生路……

新湖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系列丛书写作出版,对于作家而言,既是对创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思想品质的淬炼;既是学习,更是挑战,请您与青少年朋友分享您的收获与心得?

张文宝:“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不仅是青少年课外读物,同时也是人民大众通俗读物。《少年毛泽东》中写的是毛泽东求学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启蒙在韶山、转变在东山、立志在长沙。通过“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等一个个生动的家教故事,向读者表现了少年毛泽东学习、交友、励志、强身、报国的生活与心志,虽然距今百多年,但传送的真谛弥久恒新,永远值得我们回味。

“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五部曲,是党史,是国史,是文学,是人生教科书。《少年刘少奇》讲的是刘少奇读书明志的故事,家乡花明楼有口皆碑。一百多年前的炭子冲,人们渐渐地发现,这个“九满”伢子在和小伙伴们争论问题,或是在同大人交谈时,常常引经据典,凡事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一番道理来,家乡十里声名鹊起。因刘少奇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又酷爱诗书,手不释卷,乡亲们送了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使刘少奇一生勤于学习、知行合一。就是因为爱学习的优良习惯,刘少奇被毛泽东赞叹:“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谦逊回赠:“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少年周恩来》中有个精彩细节,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少年周恩来》,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使青少年朋友从中获得很多教益与启示。

今天,我们阅读“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有助于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应对挑战的进取精神。

新湖南:“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出版,产生了轰动效应,社会好评如潮,成为青少年读者励志教育畅销书,请您谈谈社会影响力?

张文宝:“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是一套青少年励志书,满满的正能量,引导中国少年胸怀理想,坚定目标,走向成功。目前,国内销量前四名的书商是当当网、天猫网和天猫超市。很多老师读了,马上推荐给学生,一次买上几十上百本;很多家长读了,即时给孩子购买并赠送亲友。网上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该套丛书故事生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难得的课外读物。很多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远方朋友,纷纷来信找我索要图书,我用稿费购买了几百册寄赠,还向边远山区的贫困儿童赠送了一批。

新湖南:感谢张主席支持,访谈非常成功,“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非常厚重,这份精神食粮难能可贵!“伟人的少年时代”系列丛书的时代意义是什么?它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请您寄语新湖南·少年君子栏目读者,中国少年当下应该学什么、做什么?

张文宝:学习伟人精神,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从小立志报国,培养志趣,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积累文化知识,锻炼强健体魄,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伟人精神,就要学习先辈勤学苦练,学习先辈勇于探索,学习先辈助人为乐,学先辈大公无私,做一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阳光少年。少年的美好未来是无限的,只要敢于追梦,砥砺前行,必将绽放人生绚烂光彩。祝福《少年君子》成为中华民族承先启后、开拓创新的文化纽带与修身励志的精神家园!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录此格言,与君共勉。

结束语:“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喜看昔日少年君子,读着《少年中国说》开天辟地;祝福今日少年君子,读着《伟人的少年时代》踔励奋发!

(作者:罗雄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理事、刘少奇故里原管理局局长、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刘俐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