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神韵和价值——观《船山先生》有感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6 19:07:51

文 | 罗成

《船山先生》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王船山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孤独哲人形象。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王船山颠沛流离、漂泊无定的一生:幼年时期,在父亲王朝聘和长兄王介之的影响下,王船山开始入私塾,习读五经。青年时期王船山先后中秀才、举人,但在北上进京参加会试时遇到农民起义,道路封阻,无奈返乡。中年又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政治运动之中,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却在南明政权的党争下多次受到牵连,险些殒命。最终,身心交瘁,看不到复国希望的王船山选择以遗民身份隐居于衡阳湘西草堂,潜心著书立说,弘扬中华正学。作为明清之际儒家代表人物,王船山自觉担负起传承儒家道统的重任,其学说一直坚守中国文化的正道,既“坐集千古之智”又“推故而别致其新”,具有“贞生死以尽人道”“辟佛老而正人心”的理论特色,彰显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基质和精神品格,凝聚着船山极深研几的时代思考,具有革故鼎新、别开生面的学术特点。

王船山所处的明清之际政局更替,清军入关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在经历起兵抗清失败和南明政权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后,王船山将重心从现实的救国图存转变为思想上对儒家道统的承继与弘扬。面对天崩地坼的社会剧变,船山为自己题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楹联,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学术旨趣与理想人格,力图从思想上重振人心。王船山曾为自己亲手写下墓志铭,其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其中,“抱刘越石之孤愤”是王船山的气节、胸襟和人生追求的凝练与概括,表现的是他渴望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远大抱负,而“希张横渠之正学”则是王船山学术志向的自我表征,表达的是他自觉承接孔孟道统之端续和为中华文化正本清源的学术理想。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王船山一生著述丰富,不仅涉及哲学、政治、经济、伦理,而且在文学、史学上颇有造诣,这其中,又尤以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重。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史论著作中,王船山对中国历代王朝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反映出“天下为公”的价值主张和伦理精神,蕴含着王船山对明末社会现实的深刻反省。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之所以最终灭亡,皆因为“私”和“疑”

因此,王船山极力反对视天下为统治者一人的私有物,他明确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命题,对中国古代“家天下”的政治传统提出了激烈的批判,强调“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在价值论层面,王船山以“古今之通义”作为层次最高价值取向,认为其超越了忠于君主一人的“一人之正义”和一个时代人共奉的“一时之大义”,是至高、至公的道德大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核心价值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去维护和誓死捍卫的最高价值准则。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使得王船山的学术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经世致用的理论特色。一方面,王船山的父亲王朝聘对天文、地理、人官、物曲、兵农、水利等经世实学的关注和思考深刻影响了青少年时期的王船山,使得王船山自幼便关注实事,重视实行;另一方面,受到阳明心学影响的学者们大多空谈心性,不言实物,这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极大的弊端,与儒家“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背道而驰。

因此,王船山大力弘扬道德主体性精神,推崇“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实践观,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王船山不仅在理论上批判理学的空疏学风,而且也在现实中贯彻他的学术理想。年轻时的王船山与同窗好友结“行社”“匡社”,后又参与并领导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晚年时,王船山多次拒绝清政府的邀请,每当出行时,总是打着雨伞,脚穿木屐,以此显示出“头不顶清天,脚不踏清地”的凛然大义。可以说,王船山的一生即是他学术思想的真实写照。

船山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神韵和价值。从历史上看,船山的理论思想虽然并未在他生活的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激励和鼓舞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具有“破块启蒙”的重要意义。正如王船山本人所说“吾书两百年后始显”“吾道五百年后大昌”,近代以来,随着船山遗著的发掘和刊行,船山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谭嗣同等人的欣赏和认同,成为他们理论的源头活水。

刘人熙创办《船山学报》之后,船山的学问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影响了近代如杨昌济、黎锦熙、毛泽东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研究船山思想,将船山视为精神领袖,使船山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传承与发扬。谭嗣同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并在《论艺绝句》中评价王船山“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刘人熙认为“船山之学,通天人,一事理,而独来独往之精神,足以廉顽而立儒,是圣门之狂狷、洙泗之津梁也”,章太炎称赞“当今之世,卓然而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人而已。”

船山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与发展,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正如王船山以“顽石”自喻,在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位历经坎坷却始终屹立,一生困顿却永葆初心的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