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铁 版面责编 黄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6 10:18:27

文丨林铁
欧阳文章不是湘西人,却以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湘西足履》确证了他内心的“湘西情”和“湘西魂”。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展现了湘西这片土地的神秘与美丽。它不仅记录了作者探寻湘西山水文化的“足履”,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探索。
乡土情怀是《湘西足履》中最为核心和鲜明的特点。欧阳文章以其细腻的笔触,将湘西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村庄”“风物”系列散文作品中,作者行走在一个个湘西大地上的村庄里,感受乡村的美丽景色、厚重的风土人情,探寻现代化背景下,湘西大地传统古村落乡土社会的密码。
《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一文中,写到的那些村庄,从物质层面,正在不断走向破败、倾塌,但从精神内核上,这些村庄中存留的乡土社会的一些优秀传统,却依然得以顽强地保存。我特别喜欢《老屋》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老屋的物理空间和与之相关的情感记忆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意义的场景。老屋不仅是家族成员生活的地方,更是几代人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场所。作者回忆了老屋中的点点滴滴,从曾祖父的教诲到爷爷的艰辛,再到父亲的成长,每一代人的故事都与老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也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老屋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作者对土地的依恋和对传统的尊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老屋虽然破败不堪甚至最终被拆除,但在作者的心中,它依然是家族精神的家园,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它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永远不倒。
除了呈现当下湘西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传达作者浓郁的乡土情怀,《湘西足履》对湘西文化深层次的探寻与思考,还具有民族志的价值。《苗族银器:闪烁着月亮光泽的民族史诗》一文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还深入挖掘了银饰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民族志式样的书写在这篇作品中表现为对苗族银饰文化的全面记录和深入解读。这些银饰不仅是艺术品,也是苗族人民生活哲学和世界观的体现。《毛古斯:歌接远古之音 舞抵癫狂之美》中,作者通过对土家族传统舞蹈毛古斯的描绘,展现了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承。毛古斯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歌唱,都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文化的传承。
在文化散文《沅水听涛》中,沅水不仅是湘西的母亲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屈原的流放、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湘西人民的生活变迁。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沅水的深情描写,不仅展现了这条河流的自然之美,更通过沅水与湘西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反映了湘西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的坚守。
湘西是一片文学沃土,自沈从文以来,一代代湘西作家从未停止过对湘西的书写。欧阳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在湘西工作的“异乡人”,他对湘西的书写往往有着“他者”的独特视角。此外,他还从事多年的媒体记者工作,他的散文,带有一定的纪实性。他对湘西文化的书写往往通过采访对象来呈现。
在《筸军的背影》一文中,筸军的后代陈启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统的守护者。他对筸军历史的熟悉和对筸军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湘西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散文《日暮亭子关》描绘了李祖兴老人与亭子关之间的深厚情感。李祖兴不仅是亭子关历史的活字典,他对亭子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情,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后辈的教诲,体现了湘西人格魅力的多面性。《最后的卫兵》这篇散文记录了杨光生老人对天星古屯堡的守护,以及他对湘西土地和历史的深切情感。老人对古屯堡的坚守,不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尊重和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湘西足履》是书写湘西的一部力作。是作者欧阳文章在湘西大地上行走、探寻、思索的“足履”。这部作品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生机的湘西,提升了我对湘西这片土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读者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湘西的独特魅力。
责编:廖慧文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