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永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5 22:19:1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初夏,日暖风和。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的稻田里,早稻已进入分蘖末期。
5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带领科研团队再次来到这里,指导农民晒田、防治病虫害。
“有收无收看天气,多收少收看植保。”柏连阳告诉记者,当前正是早稻产量形成关键期,做好植保,事关早稻收成。
(柏连阳观察水稻长势。本文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危险分子”田间横行,院士亮出“秘密武器”
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
“照这个长势,收成应该很好。”村民王海新颇为自信地说。
柏连阳提醒:“去年冬天气温偏高,过冬的虫子比较多,别看现在长势不错,稻田里肯定还潜伏着不少影响产量的‘危险分子’。”
柏连阳话音刚落,走在前面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建武就发现了新情况。“你们看,这就是‘危险分子’二化螟。”李建武从一蔸水稻的叶鞘里找到了二化螟。
“这里也有。”很快,柏连阳和团队科研人员在田里找到了多处虫患。
“二化螟和卷叶虫是威胁湖南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要及时防治。”柏连阳拔起一蔸藏有二化螟的禾苗告诉王海新,二化螟会钻进叶鞘里面,影响禾苗正常生长,让水稻长不了穗;卷叶虫会啃食叶片,让水稻叶子卷起来,也会导致减产。严重时,减产量可达五至六成。
(柏连阳带领科研团队教农民做植保。)
王海新连忙请教防治方法。柏连阳从车里搬出“秘密武器”。
“这些是赤眼蜂虫卵以及线虫,要撒到田里。”柏连阳说。
“田里本来就有虫了,为何还要撒虫卵和线虫?”见记者不理解,柏连阳解释:“这叫以虫治虫。”
柏连阳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二化螟和卷叶虫的天敌赤眼蜂和线虫,并进行人工孵化,获得赤眼蜂虫卵和有益线虫。
“跟猫捕老鼠、蜘蛛捕食蟑螂是一样的道理。”柏连阳说,二化螟和卷叶虫的天敌线虫和赤眼蜂对水稻生长没有危害,投放到田里就能以虫治虫,还能有效解决二化螟和卷叶虫因产生耐药性导致化学农药杀不死而大面积爆发的问题。
要彻底防治虫害,光用一招还不够。撒完赤眼蜂虫卵和线虫,柏连阳科研团队又拿出了另外两样“秘密武器”——诱捕器和诱虫灯。
诱捕器由两个交叉的白色塑料小笼子组成,里面装了害虫喜欢的性诱剂(一种生物诱捕剂),通过“异性相吸”布下陷阱,害虫进入笼子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诱虫灯则利用害虫趋光的原理,晚上将灯开启,害虫便会自投罗网。
“这么厉害!”王海新想把这些“秘密武器”全部投放到自己田里。
柏连阳连忙制止。“赤眼蜂虫卵、线虫、诱捕器、诱虫灯的投放都有讲究,多了浪费,少了达不到效果。”柏连阳说,一亩水稻要投放1万个赤眼蜂虫卵和5000万左右的线虫,设置10个左右的诱捕器就可以了,1盏诱虫灯可以管20亩左右的稻田。
(柏连阳在介绍诱虫灯。)
控制过度发育,避免水稻无效生长
做完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柏连阳一脚踏进了王海新种植的另外一丘田里。
柏连阳随手拔起一蔸水稻,数了数苗,转头告诉王海新:“要晒田了。”
“你看,这蔸水稻有10多株苗了,再不晒田,就会产生无效分蘖,浪费田间营养。”柏连阳说,水稻分蘖跟人的发育是一样的,过度发育就会导致无效苗多,病虫害和倒伏风险增加,反而影响产量。
柏连阳的话点醒了王海新。“我们以往晒田比较迟,总认为苗长得越多越好,难怪产量一直上不来。”王海新说。
(柏连阳在观察水稻长势。)
什么时候晒田最好?柏连阳给出了准确答案:一看时间,二看苗数。时间上,早稻一般在水稻移栽后25至30天左右就要晒田;苗数上,一蔸水稻分蘖出10株苗左右的时候就要晒田了。
晒田就是将田里的水放干,在太阳下慢慢晒。“要晒到什么程度呢?”王海新问。“要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踩不陷泥。”柏连阳介绍,一般要晒7至10天,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没达到这个效果,还可以再延长几天。
种水稻是个精细活。除了防治虫害、晒田,还要提前预防水稻患病。
“眼下,要着重预防稻瘟病和纹枯病。”柏连阳告诉王海新,稻瘟病是影响湖南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随着气温升高,稻瘟病将进入高发时期。稻瘟病会使叶片上出现椭圆形的斑点,导致叶片受损、枯死,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整蔸禾苗死掉。纹枯病发生在水稻中下部,发病后会导致水稻叶鞘枯死。
“可通过药剂进行防控。”柏连阳说,稻瘟病可通过打三环唑、稻瘟灵、吡唑醚菌酯等来防控,纹枯病可通过打苯甲·丙环唑(爱苗)、己唑醇、唑醚·氟环唑等来防控。
责编:王亮
一审:王亮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