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9:59:0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李谌涵 文彦波
“一块芯片,有着几十甚至上千个针脚,我们要用‘楔形劈刀’把它‘缝’在主板上,做精密的‘针线活’!”5月15日,在湖南城市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的实验室里,6位“00后”青年正专注调试着精密仪器。他们手中握着的,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芯片封装关键耗材——楔形劈刀,这项被称作“芯片缝纫针”的发明,即将掀起国产半导体封装领域的技术革新。
精密仪器工作台上,形似注射针头的金属器件泛着冷冽光泽。“芯片与主板的连接需要完成成百上千次精密‘缝合’,我们的楔形劈刀就是最关键的‘绣花针’。”团队技术总监黄宇轩手持样品解释道。这位电气工程专业2020级毕业生,已在半导体封装领域钻研五年。
作为电子封装核心耗材,楔形劈刀国内市场年消耗量超百万支,但技术壁垒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科芯精工团队首创的粉末冶金金丝通孔成型技术,结合皮秒激光五轴加工体系,将加工精度提升至50微米级,相当于人类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就像在米粒上雕琢清明上河图。”团队成员钟业晨这样形容技术突破的难度。
创业路上最动人的,往往是破茧成蝶的瞬间。6年前,还是大一新生的黄宇轩在学校实验室首次接触楔形劈刀研发。“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我们轮流值守实验设备,记录上千组数据。”团队成员至今记得他们冬天在零下5度的实验室调试参数,最终攻克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技术难关。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充满挑战。在备赛2024年“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间,6个年轻人挤在15平方米的办公室,几乎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凌晨两点的星光见过太多次,但看到第一支成品通过检测时,所有疲惫都值得。”财务专业的刘叶林翻着发黄的实验记录本回忆道。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认可。团队研发的楔形劈刀价格仅为进口产品八分之一,却实现使用寿命提升30%。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评价:“这项突破对芯片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战略意义。”目前产品已覆盖四大类50余种型号,累计生产超万支,服务十余家封装企业。
在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20平方米的崭新办公室里,这群年轻创业者正规划着更大蓝图。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80万元投资和三年免租政策,让他们的量产计划加速落地。“预计铺设4条产线后,年产能将突破10万支。”团队指导老师副教授周理欣慰地说。更令人期待的是,项目已培养40余名专业人才,未来五年有望创造560个就业岗位。
窗外的梧桐新叶舒展,实验室的仪器轻声嗡鸣。这群平均年龄22岁的创业者,正在书写属于中国“芯”青年的传奇。正如他们办公室墙上的标语:“在微观世界雕刻中国精度”,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责编:刘家璇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