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 陈程 胡纯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5 16:58: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利 陈程 通讯员 胡纯亮
5月13日,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街道悟山里村,57岁的谢许平在早稻田间穿梭,手把手指导农户抢插母本、科学施肥。“只要按技术规范操作,花期相遇没问题!”面对农户的疑问,他耐心解答。这位皮肤黝黑的庄稼汉,用20余年时间从“种粮大户”转型为“制种专家”,带领千余农户走上致富路。
从种粮到制种:一场艰难的转型
1999年,中专毕业的谢许平回到家乡,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并先后获评“湖南省种粮大户”“永州市十佳新型农民”等荣誉。然而,他很快意识到:“农业搞得好,良种少不了。”2004年,他毅然转战制种行业,将全部积蓄投入2200亩制种田。
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因技术不成熟,首批1万多公斤种子发芽率不达标,损失20余万元。但他咬牙兑现承诺,农户的报酬一分未少。这次挫折让他明白:光有热情不够,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十年磨一剑,炼就“制种专家”
此后,谢许平潜心钻研技术,参加各类培训,向高级农艺师拜师,甚至请来隆平高科的专家“把脉”。他总结失败经验,发现种子暴晒温度过高是导致发芽率低的关键,从此严格把控晒种条件。
2011年起,他每年扶持20余户农户发展制种,从选地、播种到花期调控,全程亲力亲为。他培育的本地杂交稻种因纯度高、产量稳,成为种植大户的“抢手货”。“用他的种子,亩产500公斤没问题!”种植大户唐仲科称赞道。
“育好种子,才能端稳饭碗”
2019年,谢许平和伙伴成立湖南佳和垦惠种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零陵、祁阳等地23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为培育适合本地的新品种,团队从5000多个品种中筛选杂交,耗时近十年研发出“垦优1683”等优质稻种,以“短生命周期、高品质口感”赢得市场。
如今,他的种子远销5省120多个县市,年推广种植120万亩,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零陵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陈勇评价:“他的种子纯度达国标,是真正的‘金种子’。”
“只有把种子育好,才能把我们农民的米饭碗端好。”这是谢许平常挂嘴边的话。20年来,他晒黑了皮肤,却让更多农户看到了丰收的希望。眼下,他正筹划攻克全程机械化制种难题,让“零陵制种”走得更远。
责编:郭利
一审:郭利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