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6:06:3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薇 通讯员 禹露 胡文娟 刘淑萍
邵阳市北塔区田江街道田江村,一条新硬化的水泥路连通1组与2组,村民们踩着平整的路面往来,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因土地纠纷久拖不决的烂泥路。“多亏了‘老禹调解室’,磨破嘴皮子跑断腿,硬是把邻里间的‘死结’变成了‘连心带’。”村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北塔区推行 “四级联调” 机制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北塔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区、街镇、居村、网格四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元化、全域化解纷模式转变。实现矛盾纠纷“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街镇”。2024年以来,全区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382件,成功率达98.2%,公安机关接警量、刑事案件发案率、法院民事诉讼立案数等指标显著下降,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显著。
织牢责任网:小事有人管 难事有人解
在茶元头街道“老刘调解室”,从基层司法行政岗位上退休的人民调解员刘双富的工作日志记得密密麻麻:2024 年以来调解土地纠纷 46起、邻里矛盾 53起、合同争议 19 起……“上个月处理的土地租金纠纷案,多亏了四级联调的‘阶梯式’化解机制。”他翻出3月的调解记录:承包户因租金涨幅与村民僵持不下,网格调解员先上门收集诉求,村调委会介入梳理法律条款,街道调委会组织双方现场勘查,最终在区司法局指导下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的诉讼。
北塔区的“四级联调”机制,首先织牢责任网。区级层面出台《北塔区矛盾纠纷化解 “四级联调”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四级调解主体的职责边界和联动流程,将44个村(社区)划分为144个网格,配备401名调解员,其中既有专职司法干部,也有党员代表、乡贤宗亲、退休教师等 编外力量。田江街道创新“三长制”,将420名邻长、72 名组长聘为矛盾排查信息员,其中107名优秀骨干兼任兼职人民调解员,形成小事网格报、大事分级调的工作闭环。
为让调解工作有人干、愿意干,北塔区制定《北塔区人民调解案件“以奖代补”管理办法》,按省定标准基础上,一般案件补助150元、复杂疑难案件400元、重大案件 1000 元的标准兑现补贴。《办法》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调解员的工作热情。例如田江街道的田江村,针对村内“禹”“邓”“何”三大姓氏的特点,创新性地搭建了“老禹”“老邓”“老何”调解工作室,聘选优秀邻长、组长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建立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工作队伍,通过“三长”入户走访、“院落会”的方式,仅 2024年就排查矛盾纠纷50余个,矛盾介入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9%,一批隐藏多年的矛盾被精准抓取。“现在村民有矛盾,找网格里的‘和事佬’。”田江村党支部书记孙如意说。
分级解纷链:琐事不出格 矛盾不上交
去年,陈家桥镇中学两名学生因斗殴引发家长纠纷,网格调解员、村调委会首轮调解未果后,镇司法所迅速介入,联合镇调委会走访谈心、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北塔区分级解纷机制的生动注脚。
该区将矛盾纠纷细分为简单、一般、复杂疑难、重大四级,对应网格、居村、街镇、区级四级调解主体,形成层层过滤、逐级化解的漏斗式解纷链。
网格“微循环”解琐事。144个网格调解点依托人熟地熟优势,第一时间介入家庭口角、邻里纠纷。田江村网格员何四清总结“一听二劝三帮”工作法,去年走街串巷调解纠纷47起。
居村“桥头堡”化小事。各村(社区)建立“走访—登记—上报—办结—反馈”闭环,谷洲村曾因资田路修建积累20余起宅基地纠纷,村调委会联合乡贤智囊团逐户丈量土地、讲解政策,3个月化解17起陈年旧账。
街镇“主渠道”破难事。跨村域、涉多部门的复杂纠纷,启动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茶元头街道两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吵10年,街道调委会联合区自然资源局测绘队现场放线,组织“院坝调解会”促成各让30公分,化干戈为玉帛。
区级“终点站” 控大事。涉及多街镇或重大利益群体的纠纷,由区级领导挂帅成立“支帮工作队”。某重点项目施工引发周边阻工,工作队蹲点15天协调调整作业时间、解决12户就业问题,实现项目推进与群众满意 “双赢”。
通过分级解纷机制,北塔区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和村(社区)层面得到妥善处理,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多元共治圈:纠纷有优解 治理有温度
今年2月,状元洲街道状元府邸小区业主尧先生因火情与物业就5万元索赔僵持不下。网格调解员谭少清联动社区律师、物业主管,从法律责任、保险理赔等方面析理释惑,最终促成和解。这是该街道 2025 年调处的首起物业纠纷,也是北塔区多元共治解纷的缩影。
北塔区的多元解纷机制,核心在“联”:纵向贯通四级调解体系,横向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力量,打造“调解打头、诉讼断后”的治理共同体。
建强“一站式”平台。全区建成51个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室),区级中心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 8 部门资源,推行“一窗受理、分流交办、限时办结”;街镇中心实行“3+X”模式(政法委员 + 司法所长 + 信访专干 + 相关职能部门),2025 年以来累计受理纠纷175件,调解成功率达95.4%。
创新“品牌化”调解。培育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调解工作室:“老刘调解室”专攻土地、合同等 “硬骨头”纠纷,年均化解122余件;状元洲街道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成立7个物业调解工作室、2个菜市场调解室,选聘39名群众调解员,今年以来调解物业纠纷87起,小区投诉率下降60%。
筑牢“法律盾”支撑。建立“人民调解 + 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机制,2024 年以来完成司法确认189件,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组建由12名律师、8名法律工作者组成的“法律专家库”,为复杂纠纷提供专业法律意见,让调解过程更有“法”味。
从田间地头的“里手调解”到楼宇社区的“物业管家”,从网格“和事佬”到街镇“解纷团”,北塔区正以“四级联调”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治理新篇章。万家灯火下,是邻里和睦的安宁图景,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枫”景。
组稿:姜红玉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陈佳婧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