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飞山 2025-05-15 15:12:42
文/千年飞山
有一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
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
主要在于,她们充当的“角色”大不一样!
原来,她们生下来后,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就截然不同。
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父母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
这样一来,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理所当然成为了被保护的角色。
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角色效应”所起的作用。
实际上,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每个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
充当“知识分子”这个角色,就会受到“文质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响;
充当“人民教师”这个角色,就会有“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
它就像“魔绳”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那么,角色效应究竟是什么呢?
具体来说,在人际互动与社会结构中,我们往往因所处的环境、职业或性别,而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肩负某种标签与期待,然后在潜意识下,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或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角色效应。
它虽然看似一种压力与枷锁,但其实也能透过正向运用,转化为成长与成功的契机。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性格主宰,还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假如给相似的人赋予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变化吗?
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辛巴多和他的学生,于1971年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进行了一项扮演“犯人”或“狱警”的实验,旨在观察—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短短6天时间,9名身心正常、彬彬有礼的大学生就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狱警”。
可见,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是何等巨大,这正是角色效应的力量所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推入了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期望、规范和行为,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当一个人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社会便会对他有一定的预期和要求。
比如,当一个人被赋予领导者的角色时,他会感到需要表现出有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的行为。
因此,他可能会采取更加果断和自信的态度,并努力取得成功。
相反,当一个人被赋予追随者的角色时,他可能更愿意听从别人的指导,并且更加依赖他人的决策。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角色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成为消极的。
比如,在公司管理和家庭教育中,如果员工或孩子被赋予了积极的角色定位,他们就会受到激励,逐渐成为这个角色。
反之,如果总是受到消极的评价,角色效应也可能是负面的。
既然角色效应如此神奇,那我们又该如何发挥它的魅力,避免负面影响呢?
首先,要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角色背后的责任和期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角色;
其次,要学会角色转换:在面临角色冲突时,我们要学会适时调整心态,灵活应对不同角色带来的挑战;
再次,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减少角色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
总之,角色效应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象。正确认识角色效应,善用积极作用,克服负面影响,我们的人生必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角色、转换角色、演绎角色,成就更好的自己!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