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5 11:32:20
文丨杨少波
车辙碾过岳麓山下的青石板路时,五月的风正携着千年学府的墨香漫过车窗。应邀赴湖南大学人文高端论坛讲座“通道转兵”的夜幕时分,我满怀仰羡之心,叩开了这扇沉淀着岁月肌理的大门。
集贤学术交流中心的青砖黛瓦与岳麓书院仅一墙之隔。夜晚栖居于此,推窗便见古木参天,月光碎成星子落满庭院。檐角铜铃轻响,恍若能听见朱熹与张栻“朱张会讲”时的论辩声,从八百多年前的宋明穿越而来,在斑驳的院墙上洇开一圈圈思想的涟漪。
晨起步入湖大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雄伟的毛泽东雕像,它矗立在校园的核心区域,庄严肃穆,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又像是在注视着湖大的莘莘学子迈向未来。
湖大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时有游客熙熙攘攘,彰显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校园内既有岳麓书院这样的历史文化瑰宝,又有现代化气息十足的新建筑。漫步其中,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湖大科研成果丰硕,科创港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智能建造设备助力项目高效推进,致力于打造多个功能板块的科研高地。
置身湖大,似有千年文风从校园深处吹来。初夏的阳光透过岳麓书院的飞檐,在汉白玉护栏上织就明暗相间的格子。泮池里的睡莲正擎着花苞,倒映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这联语历经战火与时光淘洗,至今仍像一柄淬火的剑,锋芒里藏着湖湘子弟“敢为天下先”的骨血。
讲座设在离岳麓书院不远的湖南大学综合楼报告厅。拾级而上时,瞥见廊道里陈列的岳麓书院学规碑刻,“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等条文虽已蒙尘,却依然能让人触摸到千年文脉的温热。报告厅内,年轻面孔上闪烁的眸光,恰似岳麓山上未晞的朝露,盛满对“懂中国、知世界”的渴慕。
站在讲台上讲述“通道转兵”时,忽然读懂了这所大学的深意——当我们在千年学府里回望历史转折点,那些泛黄史料里的血与火,便与眼前求知的目光形成奇妙的共振。岳麓书院的古树曾见证过“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风云,此刻亦在倾听新时代青年对“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散场后漫步爱晚亭,枫叶尚未染红,却已有层层叠叠的绿意漫过亭角。山风掠过,带走报告厅里的余温,却留下些更沉实的东西——是岳麓书院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胸襟,是“惟楚有材”的底气,更是“于斯为盛”的担当。
夜再度降临集贤中心时,书院的檐角已悬上灯笼。我站在与书院毗邻的露台上,看月光漫过“道南正脉”的匾额,漫过古树上新抽的枝丫。千年文脉在此刻化作流动的河,它曾滋养过“心忧天下”的士人,今又以“人文高端论坛”为舟,载着年轻的思想向更辽阔的天地远航。
这一场与湖大的相遇,不是过客的惊鸿一瞥,而是归人对文脉源头的俯首致意。当明日的晨光再次漫过岳麓之巅,那些在讲座中迸发的思考,定会如岳麓书院前的清泉,沿着历史的沟渠,流向更深远的未来。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