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旷世大儒王船山

熊考核 版面责编 刘瀚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5 09:57:06

文丨熊考核

最近,由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湖南卫视、芒果TV、衡阳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纪录片《船山先生》,展现了天地大儒王船山其人、其学、其魂,这是文化和电视领域一次可贵的拓新,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精品力作。

王船山本名王夫之,晚年隐居在衡阳石船山附近的湘西草堂,逝世前写下绝笔散文《船山记》。文曰:“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船山以“顽石”象征自己,贞固人生,独立天地,独步古今。后世学人敬仰其人,广以船山称之。

王船山生于湖南,逝于湖南,是从湖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思想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是儒学,儒学发展历经三座思想高峰,前古有孔子,中古有朱熹,近古有船山。

船山其人、其学、其魂,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宝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运昌盛,船山学亦方兴未艾。遗憾的是,船山学虽得到上层和知识精英的重视,但局限在学界和书斋,社会大众对之知之甚少。《船山先生》的适时推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湖湘文化精品,无疑是一大盛举。此片,我有幸先睹为快,观后颇为震撼,也多有感触。谈几点看法。

《船山先生》剧照。

全片立意在旷世大儒这个形象上。电视片开篇不凡,以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船山人生,立意高远。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千年儒学传承生生不已。儒学传承是谓“道统”,帝位相继是谓“治统”。从先秦周公、孔子,到汉戴圣,到唐韩愈,再到北宋五子,儒学道统,一脉相承,船山集千古之智,终结理学,开新儒学。儒学发展到宋代,湖南成为“道南正脉”之地。周敦颐开山理学,张栻大倡湘学,王船山终结理学,归宗孔孟,开新儒学。全片立足于这个宏大的文化视野,展开人物叙事。其文化视域超越了一般电视片,为船山“出场”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形象鲜活是该片最突出的特征。它突破了学术圈子,让船山走出了书斋,让一个“抽象”的船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船山,这就是电视艺术创造的魅力所在。以往我们认识的船山,抽象地存在学术论文中或演绎在研究著述中,成了学界一种“高冷”的存在,船山与社会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与大众存在一种遥远的距离。这次电视片打破隔阂,以艺术形象方式再现船山,让一个活生生的船山行走在你的面前,让一个有血有肉的船山在时代风云中展示卓绝奋斗的人生轨迹。从青年船山的读书报国,到中年船山流血救国,再到中晚年船山的文化兴国,一个大义船山和大儒船山的人物形象,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上,实现了较好的融合。

大义至上是船山人生和学术的主旨所在。全片回望,前三集写船山人生和著述,后一集写船山思想影响,全片展示船山读书报国、扶倾救国和文化兴国的人生奋斗历程,突出了大义至上的民族爱国主义主旨。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儒学仁的基本价值的历史呈现。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承,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

王船山是中国文化正学开新的典型代表。其治学目的,是救世救心救中国。电视片开宗明义,阐明其治学目的。这是船山一生“大义”所在,也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船山以一生的磨难,一生的流血奋斗,一生的绝笔著述,坚守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捍卫文化。在船山心中,生长着二个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一个是文化中国。在王朝更替的惨烈现实中,在捍卫历史兴衰和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中,船山体悟到一个真理:王朝中国是短暂的,文化中国是永恒的。坚守中国文化,为华夏复兴留下文化种子,成为船山的信仰。早在三百多年前,船山就以“埋心不死留春色”的方式发出了民族复兴、中华强盛的启蒙先声。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廖慧文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