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5-15 07:13:45
学科破界!专科整合驱动“医教研”革新
彭国军 王 珊 龚小戎 涂铭珊
核心提示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家全省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南华附二医院”)一直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2024年,推进平台科室改革,打造衡阳市创伤救治“一小时生命圈”,入选“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医疗行业唯一入选案例;今年,又将“改革之刃”指向专科科室,探索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中心化”模式。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景。
神经医学,正是这场“学科建设中心化”模式的“突破口”——
蛇年新开局,南华附二医院传来消息: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神经电生理,打造神经医学中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到“神经医学中心”,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建设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理念、机制、空间和流程,是“人财物”全方位整合、“医教研”一体化运行,开全省之先河,在全国亦属罕见。
业内专家评价,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走实了以创新为路径的学科发展之道,走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大医之道,堪称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教科书级”案例。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神经医学领域的先行者,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如何以全新模式守护群众健康?又将对神经医学领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一线调研
为健康谋福祉——
必要性与紧迫性驱动:回应群众需求,把握发展大势
2022年,南华附二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发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附属医院”动员令,一场大范围、强力度、系统性的学科改革拉开帷幕。为何选择神经医学作为“学科建设中心化”改革的突破口?
神经医学中心大合影。
这背后有疾病防治的严峻挑战——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脑肿瘤、癫痫、帕金森病、神经脊柱疾病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
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自1990年以来,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残疾、疾病和过早死亡总数增加了18%。许多神经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治疗,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如何在这场“攻坚战”中守护人民健康?
“公立医院是责无旁贷的‘主力军’。”南华附二医院党委书记李国庆表示,学科建设是提升救治能力的核心,更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推动模式、管理、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改革创新,实现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切实让群众“看好病、少跑腿、少花钱”。
这背后有患者就医的现实痛点——
纵观神经疾病患者的就医现状,主要有“三难”:
一是“看病难”,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大医院人满为患、“供”不应“求”;二是“跑腿难”,患者难以判断应挂哪个科,常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等多个科室之间辗转,费力又费时;三是“诊治难”,神经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往往需要综合的治疗方案,若各学科配合不够紧密,易延误治疗时机。
这背后有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作为全省神经专科的“老牌劲旅”,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具备强大的区域影响力、患者认可度和人才储备:
神经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培育)专科,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专委会副主委单位,衡阳市神经外科学主委单位。在全省率先开展巨大动静脉畸形的复合手术切除、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植物人促醒手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尖端技术。
神经内科拥有国家一级癫痫中心、国家记忆障碍防治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级神经介入建设中心、中国卒中学会优秀数据管理卒中中心等多个“国字号”平台,是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在认知障碍、眩晕等领域居全省领先地位。
但神经医学是典型的多系统交叉学科,当前传统分科模式导致两科资源内耗掣肘,尤其在脑血管、功能神经等交叉领域形成同质化竞争。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发展的新突破。
这背后有国际趋势的深刻洞察——
放眼全球,东京神经中心、克利夫兰诊所神经病学研究所等国际知名机构,均采用了多学科整合的中心化模式,实现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双飞跃。
“立足当下,神经医学中心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南华附二医院院长刘文捷表示,这不仅是破解患者就医痛点的治本之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神经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建设中心化”已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创新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为基础”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既能解决亚专业重叠、重复投入、缩短技术发展周期等问题,集中优良资源、优秀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学科高质量发展,让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神经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更能让患者告别“挂号迷茫”,降低选择成本,获得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提升就医体验和诊疗质量。
“组建神经医学中心,对于南华附二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做优的问题。”南华附二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院上下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魄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定力,向着建设高水平神经医学中心挺进。
为发展添动力——
科学性与可行性赋能:全面深度融合,推动超常突破
作为长期独立发展的学科,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形成了差异化的诊疗模式、管理体系、人才梯队和学术文化。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如何跨越学科壁垒,实现“1+1大于2”的整合效应?
神经医学中心第一季度业务学习(护理组)。
“归众望、得人心、聚合力是关键。”李国庆认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间存在资源掣肘,神经医学中心建设要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强各亚专业,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诊疗水平、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解决就医痛点,切实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我们神经医学中心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专科合并,而是基于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深度融合。”刘文捷介绍,该中心打破原有专科划分的壁垒,重建组织架构,实现学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人财物”全方位整合、“医教研”一体化运行,推动学科超常规发展。
科学性支撑,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
以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为例,两个学科在诊疗上均具备雄厚实力,以往“各自为政”。合并后,两个学科形成统一团队,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效率高、危害小、周期短、费用低”的个性化方案。
“脑血管是个交叉学科。以前,两个科室各有一套自己的诊疗方法。病人来了,是药物、介入还是开颅?谁接的病人谁给治疗方案。如今,所有‘行家里手’组成一支‘小分队’,一群医生围着一个病人转,共同讨论治疗的‘最优方案’,给予患者‘最强保障’。”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外科部专家段永红说。
针对脑梗死这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疾病,该中心通过整合康复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力量,建设“颈动脉粥样硬化管理中心”,打造从前期筛查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再到术后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让患者享受无缝衔接的连续性医疗服务。
可行性保障,从思想到体系全面融合——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国庆、院长刘文捷任“总指挥”的建设班子;推动支部改革与科室改革同步,将支部建在学科上,使党支部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坚强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任命医院党委委员、具有丰富神经医学管理经验的梁日初教授为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他在推动建设中积极倡导这是“合作、合并、融合发展”,绝非一个学科兼并另一个学科,确保学科平等协作、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建设神经医学中心,医院有格局、有胆识、有魄力。”梁日初深有感触地说,整合前,多次召开全院医护人员会议,广泛征集意见,获得扎实的群众基础。整合中,更是出台了12个红头文件,配套1200万元经费,并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战略,在“人财物”上给予全面保障。
在组织架构上,设置10个亚专业,聘任了“一正四副”五位主任,择优选聘亚专业负责人,不仅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精准的诊疗,也让医护人员“术业有专攻”,形成合理人才梯队,亚专业负责人中最年轻的不到40岁。
在建设布局上,再造就诊流程。整合门诊,设立神经医学门诊专区,实现门诊就诊、专科检查(肌电图、脑电图)、住院证开具“一站式”完成,让患者就医更省时、省力、省心。同时,打造五层楼的“神经医学中心”,把原来分散在不同楼栋的神经内科、外科、重症科集中在一起,多学科协同作战,提供更快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在学科管理上,实行内部资源共享、管理并轨。共建、共用神经介入中心、电生理中心、显微镜操作培训中心等平台,对床位、设备、人员等各种资源统一调配使用。在日常管理方面,每月分别举行一次内科部、外科部质控例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中心总结会,各亚专业负责人轮流汇报发展进展。
“整合后,神经医学中心实现了床位资源的灵活调配,显著缓解了以往内科‘一床难求’的困境。”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内科部专家占克斌介绍,“过去,内科120张床位常年供不应求,病人常常排队‘等位’。如今,通过统一管理,外科床位可灵活调配供内科使用,加之病区调整为上下楼布局,医生查房、看诊效率大幅提升,诊疗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
数据显示,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运行以来成效显著: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10%,次均治疗费用降低12%,门诊量同比增长5%,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与患者满意度同步提升。
为改革立标杆——
先进性引领带动全局:促进协同发展,筑源头前沿地
“术前,我每天靠止痛药度日,月经紊乱更让我焦虑,是王兵医生团队帮我找回了青春……”近日,18岁的复发性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小薇(化名)在小红书分享了她在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诊疗经历。
神经医学中心开展义诊活动。
小薇垂体瘤复发侵犯右侧海绵窦及鞍膈区,海绵窦是颅内血管与神经密集分布的“手术雷区”,鞍膈是保护脑组织的“天然屏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出血或永久性垂体功能损伤。
面对这一高难度挑战,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王兵教授团队采用国际领先的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腔自然通道入路,在仅2厘米的操作空间内成功剥离肿瘤组织,并进行选择性切除,使其生长激素水平从13.6纳克/毫升降至0.45纳克/毫升,达到国际“生化治愈”标准,凭借精湛技术再创生命奇迹。
这只是该中心技术实力的生动注脚。
“神经医学中心建设有三个关键词,融合、传承和创新。”南华附二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王兵认为,在融合过程中,既要传承、加强过去内外科的优势项目,又要通过管理创新带动医疗创新、研究创新、人才创新,在学科交叉领域实现新进展、新突破。
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学科整合的一次大胆尝试,更以先进性为引领,推动全局协同发展。
培育了一批高水平亚专业——
脑血管亚专业,年开展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手术270余台,脑出血治疗量达900例,诊疗范围辐射周边省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获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衡阳市重点实验室;神经介入中心,是湘南门类最全的介入中心,年完成各类神经介入手术700余台(90%为四级手术),机械取栓血管再通率>90%;神经肿瘤与颅底外科,率先在湘南推广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涵盖垂体瘤、颅咽管瘤、前颅底脑膜瘤等多种疾病诊疗,传统开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其内镜技术可实现一次性全切,该技术成果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分享;
神经功能亚专业,完成近百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脊髓电刺激手术(国内领先),省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颈7神经根接转手术,湘南率先开展首例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糖尿病足;神经变性疾病亚专业,获批国家记忆障碍防治中心建设单位,开展认知测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等综合诊疗技术;睡眠障碍亚专业,开展多导睡眠监测等诊疗技术,获省级科研项目支持;癫痫亚专业,获批中国抗癫痫协会癫痫中心诊疗范围辐射周边市州;头痛与感染亚专业,建立头痛三级诊疗体系,应用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等精准诊断技术,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
还有神经免疫与遗传疾病亚专业等,他们都是神经健康的重要“桥头堡”,在全新启航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不断开辟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梁日初,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王兵,主任医师,国家公派访欧学者,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段永红,主任医师,衡阳市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访问学者;王非一凡博士,中南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深圳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占克斌,副主任医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多个学组委员;张磊,副主任医师,英国国立神经病学中心访问学者,湖南省卒中学会理事;梁江红,副主任医师,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张海萍,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湖南省癫痫与脑电图联盟副理事长;黄春兰,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专家,主持省级课题1项,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及核心期刊论文4篇……
还有博士、副主任医师周敏、王涛、崔晟华等。他们精诚协作、博极医源,为学科发展厚植了人才基础。
在科研上,变“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目前,共立项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并成立了认知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由全国神经医学权威知名专家唐小卿教授领衔,推动前沿研究。
在人才培养上,两个学科研究生纳入统一管理,培养过程并轨,使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国家级”人才培育基地的效应进一步彰显。
“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将通过10年前瞻布局、精准投入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形成11个亚专科方向,组织百人规模的脑科学交叉团队,与世界最前沿同步,实现国家级重点(培育)专科-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湘中南第一中心的‘三级跳’,打造湖南脑科学源头创新的前沿阵地。”梁日初介绍。
而在医院层面,一盘更大的棋正在落子布局。
“神经医学中心建设不是两个专科的合并,而是专业的融合;不是建立一维的,而是建立立体的中心。”刘文捷表示,将把该中心打造成“医教研”三位一体、共同发展、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在传统科室跨界这条赛道上走出自己的路子,为未来神经医学发展提供“南华附二方案”。医院将通过该中心整合的示范效应和虹吸效应,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化改革提供实践样本,并带动医院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介入室等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形成“高峰变高原”的学科建设格局。
李国庆表示,南华附二医院将以神经医学中心建设为切入口,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中心化、临床诊疗专业化改革。今年,将率先启动眩晕门诊、睡眠障碍门诊建设,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的“急难愁盼”,把公益性的旗帜牢牢插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医疗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南华附二医院,必将为健康中国、健康湖南的建设写下更有力、更精彩的注脚。
调研启示
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何以领跑
学科改革新赛道
彭国军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全新启航,不仅破解了传统分科模式的桎梏,更探索出一条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的学科改革新路径。
以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医疗服务生态。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不是简单的科室合并,而是通过组织架构重塑、资源统一调配和流程优化,实现了从“单科作战”到“多学科协同”的质变,既有效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也为学科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以公益性为导向,推动技术与服务双升级。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建设的核心逻辑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技术突破,同时依托“一站式”门诊和全周期健康管理,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印证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要义,即公益性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落地。
改革重在创新突破,而非简单修补;贵在示范引领,而非被动跟跑。南华附二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探索,是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生动注脚。其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学科融合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才能在深化医改中把握先机,为健康中国、健康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南华附二医院提供)
(原载于5月15日《湖南日报》第6版)南华附二神经医学中心启航-----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责编:吴雅敏
一审:吴雅敏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