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筑牢“安全堤”——长沙市望城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纪实

张建林 梁洲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5 00:52:0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张建林 梁洲武

初夏,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高岭社区2组,新修的锚索格构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坡间的草皮郁郁葱葱。村民张大哥蹲在截排水沟旁,抓起一把泥土用力一攥:“以前这土松得留不住,雨一大就往下溜。现在攥紧了,心里也踏实!”

一年前,这片滑坡体在暴雨中裂缝纵横,直接威胁坡体范围内24户村民的安危。如今修复治理工程让山体重归稳固,裂缝修补如初,危房变安居,居民们在院子里享受着悠闲时光,孩子们的欢笑声在空中回荡。高岭社区的蜕变,是望城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生动注脚。

铜官街道高岭社区2组滑坡治理前

铜官街道高岭社区2组滑坡治理后

近年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望城分局(以下简称“望城资规分局”)直面“隐患点多、极端天气频发、切坡建房量大”等多重挑战,以“零伤亡”为目标,创新构建“防、治、管、救”一体化治理体系,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望城模式”。

破局:靶向攻坚,啃下治理“硬骨头”

地质灾害治理,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项因地制宜的工程。

“没有‘万能药方’,必须一坡一策。”望城资规分局党组书记骆欢翻开治理台账向笔者介绍。在乌山街道龙王岭组,215万元打造的“支挡+截排水+坡面加固”工程,让15户村民不再担忧“屋下空空”。丁字湾街道郭均社屋后,16万元“小投入”建起的加固护坡,守住了26人的“头顶安全”。茶亭镇阿弥石不稳定斜坡,340万元省级资金建设的“抗滑桩+坡面修型”工程护住10户村民和村级道路安全……

资金短缺曾是治理“卡脖子”难题。望城创新“四轮驱动”模式:国债资金托底、省级专项跟进、区级配套投入、社会资本补充。20212024年,该区累计完成136处隐患点治理,惠及群众超730人。针对威胁30人以上的6处重大隐患点,创新采用“应急治理+批次治理+以补促治”分类施策,治理效率提升40%

“过去‘小钱治小灾’,现在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骆欢说。

防线:科技织网,预警跑赢“生死时速”

地质灾害防得住,关键在预警跑得快、信息到得准。

今年320日,望城区月亮岛街道戴公庙村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模拟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险情。演练中,监测员迅速上报险情,村“两委”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分设安置、疏散、抢修、医疗等小组,有序组织群众撤离并模拟救援。现场通过预警信号发布、临时安置点搭建、伤员救治等环节,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这是望城区构建的立体防控体系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已开始推行“预警监测网点化”,全区在册的高危隐患点已普遍安装位移传感器、雨量计,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搭建“闭环预警链”,将61名责任人、1891户切坡建房户纳入预警平台,以微信、电话、“村村响”、敲门行动确保信息“到户到人”;实行“预警多重告知”,严格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等标准化动作执行。

“机器再灵,也替代不了人的责任心。”望城资规分局铜官自然资源所负责人说。每年汛期前,全区开展“六查”专项行动,逐点落实“两卡一标一案”(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警示标识、应急预案)。2024年累计组织避险演练28场,发放明白卡600余份,培训群测群防员190余人次。

民心:以心换心,筑牢“最后一公里”

地质灾害防治,本质是守护人心,更是一场民生“大考”。

在每年汛期,望城全区在隐患点推广“挪床行动”。“住楼上不住楼下,住前屋不住后屋!”在月亮岛街道戴公庙村,防治员周姐举着喇叭反复叮嘱。

2024年汛期,该村滑坡点因强降雨变形加剧,她连续3天蹲守滑坡点,劝离不愿转移的村民。“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周姐说。望城区始终以撤离避险为先,严格依照“四个一律”要求行事,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且按区级标准80/人次予以补助。2024年共转移避险5600余人次,区级安排拨付资金45万元。

在桥驿镇,望城资规分局技术人员三年帮扶独居老人李娭毑,修房屋、通沟渠,老人从“不愿走”变成“主动报险”;在茶亭镇,村干部用“夜话会”讲解防灾知识,村民自发参与排水沟清理……“防灾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心工程。”桥驿自然资源所负责人说。从“人防”到“心防”,望城以点滴温情筑牢“最后一公里”防线,让安全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答卷。

从“险在朝夕”到“安如磐石”,望城区用硬核举措与为民情怀,在自然灾害防治上交出了连续多年“零伤亡”的答卷。据介绍,该区将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治理模式,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提升全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以扎实的工作成效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责编:谢璐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