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说法 2025-05-14 18:21:27
近期,国际金价持续攀升,催生了一股年轻人热捧的“打金热”。与传统黄金消费不同,这届年轻人通过囤积金豆、购买黄金手机贴等新形式参与其中,更有爱好者选择居家DIY黄金饰品。
对于不擅长手工操作的部分年轻人来说,线上定制黄金成为新选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委托“手艺人”打造个性化款式。这些“线上打金匠”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独特设计,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交易往往通过社交平台完成。
然而,但这一新兴消费模式却因是否合规问题陷入争议:居家打金需要资质许可吗?私人接单如何规避风险?
【案例】 长沙姑娘“居家打金”出爆款,月售30单
“不是金店的买不起,而是自己打更有‘性价比’!”长沙姑娘小梨(化名)没想到自己发布的一则居家自学打金的短视频会在小红书上收获超五百个点赞、收藏和留言。评论区里挤满了“求同款”的呼声,作为手工博主的她,深刻感受到了这股黄金热的“爆发力”。
对于从小就爱好创作的小梨来说,居家打金的门槛并不高。起因是家里有一条款式陈旧的黄金项链,她想去金店改款时,却发现门店可供选择的款式不多,且工费高达上千元。
“为什么不能自己试试呢?”于是,小梨在网上买齐了打金工具:喷火枪、电子秤、石英碗、转头、油泥模具等十多样工具,花了不到100块钱,便在自家搭建起一个“微型工坊”。
小梨“居家打金”部分过程展示
小梨以自家宠物猫为灵感,经过一两次简单的熔金实验,便创作出了一款独特的猫猫形状饰品。
她将打金的全过程都记录在视频中,发到社交平台,没想到突然就火了,很多粉丝纷纷在她的社交平台上留言:“求同款!”于是,小梨就这样开启了她的打金生涯,不仅享受了创作的乐趣,还获得了经济回报。
小梨手工创作的猫猫形状饰品
“按45元/克收取工费,复杂款式则单价更高。”小梨说,“市面上千篇一律的款式实在看腻了,我想做点独一无二的东西。”
为了规避风险,她坚持“三步留痕”:全程视频记录旧金称重、加工过程;与客户签订协议,约定“不改纯度、只做翻新”;仅使用带发票的板料或客户提供的旧金。
小梨视频记录旧金称重
目前,小梨已注册个体工商户,每个月可以接到30个订单。
然而,对于居家打金,金店员工小龚有不同的看法。他并不推荐大家居家打金,因为居家打金更像是一种趣味体验,很多工具都无法达到工艺标准。比如,家用喷枪温度不够,通常只能加工小克数饰品;用手压模的受力不平均,初学者前几次做出来的东西几乎都奇丑无比。“如果不小心‘炸金’,损耗无法估计,以现在的金价,零点几克的损失也要几百元。”小龚说,“更重要的是,在家使用气罐烧黄金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有很多在家打金被烫伤的案例。结果常常是工费虽然省下了,但损耗、无法回收的部分可能更多。”
【热点】 黄金加工投诉激增45%,“居家打金”靠谱吗
随着金价不断攀升,消费者对低工费黄金加工的需求愈发旺盛,“居家打金”热潮应运而生。记者通过在社交平台搜索“居家打金教程”等相关话题,发现在抖音、小红书上该话题的浏览量已突破5700万。网友们热衷于讨论模具购买、制作技巧,并积极分享成品视频。
网络截图
以网红款“八宝罗盘”金饰为例,品牌门店的工费高达2000元,而电商平台同款模具售价仅为15元,全套工具成本不足百元。巨大的价格差异直接催生了家庭作坊的兴起,也吸引了更多人成为“线上打金匠”。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线上接单+家庭代工”的模式,宣称“零门槛月入过万”。
在闲鱼平台上,“职业打金人”服务商品已超2万件,业务涵盖首饰改造、金条熔铸等。28岁的游戏原画师苏杭转型成为“二次元金饰设计师”,月入5万元。此外,“打金教学”付费社群也十分火爆,售价1980元的线上课程常常被秒光。
然而,“居家打金”也存在诸多灰色地带与风险。尽管多数“线上打金匠”承诺“全程录像、电子秤公证”,但消费纠纷仍时有发生。上海市消保委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贵金属加工投诉同比增加了45%,主要问题包括克重误差、成色不足等。
【说法】 “线上打金匠”接单有风险,无证经营或面临重罚
田律 (北京天驰君泰【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
“线上打金匠”接单,这种看似省钱又个性化的黄金加工方式,实则暗藏诸多法律风险。从资质许可、原料来源、交易责任到监管政策,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审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必须警惕“灰色操作”背后的隐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从事金银制品的加工与销售业务,必须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若只是将自己持有的旧金进行改造,用于个人佩戴或使用,这种情况无需办理许可证。然而,一旦涉及接单收费,或是出售加工完成的成品,便属于“经营活动”范畴。以社交平台为例,部分“线上打金匠”打着“手工定制”的幌子承接订单,倘若他们未办理贵金属加工类营业执照,其行为就涉嫌违反《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一旦被查实,可能会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
此外,从业者在使用客户提供的旧金进行加工时,务必严格核查其购买凭证等来源证明,谨防无意间卷入销赃或洗钱的法律风险。即便采取“三步留痕”措施,即全程录像、签订协议、保证不改纯度,以此证明自身操作合规,但倘若原料本身存在问题,仍难以完全规避法律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自行购买金条进行加工自用并无问题,但若选择找人代工,一定要确保代工方具备合法资质。
当前,尽管公开的相关处罚案例数量有限,但法律风险始终存在。无照经营会受到查处,私自销售金银制品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更为关键的是,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中“贵金属加工”的界定尚不清晰,部分从业者以“首饰定制”之名进行注册,实则打擦边球,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从业者应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及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资质要求,切勿盲目跟风,以免陷入法律纠纷。消费者在追求个性化与低价的同时,需保持警惕,优先选择正规机构,避免因贪图小利而忽视法律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法律并非旨在抑制创新,而是为市场划定安全边界。从业者若期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从“家庭工坊”模式向合法经营模式转型。申办相关资质、规范合同条款、严格把控原料来源,这些步骤缺一不可。
总之,在“低成本造金”热潮下,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需保持清醒,坚守法律底线,如此才能推动这一新兴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刘浩 谭如意)
责编:曹晓林
一审:曹晓林
二审:喻志科
三审:周韬
来源:微言说法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