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4 15:56:02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曹婉蓉(实习)
这个男生因为一个决定,被无数网友点赞。
5月10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在去职教高考考场的路上,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姜昭鹏当机立断实施急救。这一耽搁,让他错过了语文考试,直接导致一门科目缺考且无法补考。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为这位考生的善举点赞,同时也也感到忱惜,不禁追问:如此特殊情况,能否破例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三点更新,说三点。
第一、规则的“铁面”与人性的“柔软”不该矛盾
面对舆论关切,烟台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需由省里决定”,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回应是:“高考没有补考一说。”这样的答案并不令人意外——高考作为全国性选拔考试,其规则的刚性向来不容挑战。一旦开口子,后续可能引发更多关于“特殊情况”的争议。
但问题在于,当一名考生因救助他人而耽误考试时,规则的刚性是否反而成了对善意的辜负?我们一直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可当一名年轻人付诸行动并因此付出代价,制度层面却无法通融,这样的话,“德育加分”或“素质教育”岂不成了纸上谈兵?
第二、“破例”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得讲程序正义
反对补考的声音主要聚焦于公平性:如果今天为救人破例,明天是否会有更多借口?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也要看到,极端个案与系统性漏洞是两回事。高考历史上并非没有特例——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灾区考生延期考试;疫情期间,也曾实施隔离考场、延期考试等灵活措施。这些调整并未损害高考的公信力,反而彰显了制度温度。当然了,这是针对群体的、在应对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作出的改变,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个人而作出的改变。
此次事件中,考生的救人行为有目击者、监控录像甚至医疗记录佐证,真实性无可争议。若经严格核查后允许补考,则既是对美德的呵护,也是对“程序正义”的示范。
第三、救人误考,就该给一个补考机会
这名烟台考生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小我”与“大义”的较量,他在考场之外已经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理当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破例”安排一次补考,并非动动嘴那么轻易的,背后需要有关部门和许多工作人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付出大量额外的辛劳,甚至需要在规则上做出调整,但这些一定是值得的。
高考固然重要,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同样重要。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容得下英雄,也能够成为英雄的强大后盾。
责编:黄亚苹
一审:万丽君
二审:尹虹
三审:冒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