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欧阳毅 万珂铭 何玉兰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3 15:50:25

“别看老徐腿脚不便,但脑子活、肯吃苦,带着大伙儿种烟致富,现在当了书记,我们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在宁远县仁和镇兴村,乡亲们提起徐明,总会竖起大拇指。

徐明因一场意外左下肢致残。但他却用坚韧推开了困难,实现了从一名烟叶种植的“门外汉”,到“土专家”,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的精彩蜕变。

5月8日,徐明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烟农科学管护烟田,确保烟叶提质增效、丰产增收。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除了残疾,还得面对生活困境。

2013年,经过和家人商量之后,徐明开始尝试种植烟叶。有了种烟的决定后,徐明面临的是种烟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他需要啃下的一大块硬骨头。俗话说“烟草烟草,种成是烟,种不成就是草”。

“很多事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徐明说,烤烟种植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当年,他由于缺乏技术,亏损近10万元。

“面对这些种烟的困难,我非常感谢烟草站长、技术员对我的关心和技术指导,让我选择了坚持。整地、起垄、盖膜、移栽、施肥、烘烤,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稳扎稳打,一步步都落实到位。” 烟田深处,勤奋耕耘。防虫、除草、追肥、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徐明种出的烟叶一株株刷刷地赛着长。

“栽下去40天必须施肥,烟苗长到80公分左右要及时追肥。烘烤时,小火期三十一二度,而后再转大火。这期间,要随时注意烟叶的颜色……”徐明侃侃而谈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种植和烘烤经验。他说,因为各地的土质,气温等不同,就需要慢慢摸索、总结,才能得出最适合自家的种植方式,保证烤烟的产值。

依托种植烟叶,徐明第二年就净赚10万元。规模也从几十亩扩大了200亩。徐明主动将自己学到的烟叶生产技术及经验分享给其他烟农。不少受益的烟农将徐明亲切地称为“徐技术”。

“跟着他种烟,稳赚!”村民徐成说。

从“单打独斗”到“全村抱团”

“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村人”——这是徐明常挂嘴边的话。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变“零散土地”为“集中连片”,

2015年,徐明成立烤烟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合作社包揽技术、资金、销售,农户零风险按比例分红。短短一年,兴村及周边百余户村民争相入社,乡亲们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其中20多户困难户当年就实现脱贫。

“徐明从不嫌我们没文化,手把手教技术,现在我家盖了新房,孩子学费也不愁了!”脱贫户李建国感慨道。

从“致富能手”到“领头雁”

5月12日,徐明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商讨乡村振兴大计。

“我是残疾人,但我更是党员。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军令状’。”2023年,在乡亲们的推举下,徐明高票当选仁和镇兴村党委书记。

走马上任后,徐明提出“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抓住产业‘牛鼻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兴村’振兴,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

“产业怎么选”,徐明足足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广泛征求老同志、老党员、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最终形成了符合村里发展实际的规划成果。

在蛋鸡养殖基地,徐明引进了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该基地日产鸡蛋50余箱,直接与本地的超市、学校对接,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0多万元。

兴村是烟叶种植“老区”。依托良好基础,他推动“烟稻轮作”,整合零散土地建成千亩连片种植区,引入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亩均效益提升30%。

九嶷河中水,仁和山上茶。徐明引进茶企发展种植茶产业,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流转山岭2000多亩出租给县腾森农业公司建设生态茶园,年产值突破200万元,解决80余名村民就业。

如今,兴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村级集体经济由原“空壳村”突破30万元大关,摘掉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先后荣获省文明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殊荣。这些,对于兴村来说,是荣誉,也是标识,也是对徐明这位“领头雁”的褒奖和认可。

徐明常说:“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只要我在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干一天,我就会扎扎实实为乡亲们服务一天,奋斗一天。”

徐明以残缺之躯,撑起一方百姓的致富梦。他的故事,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缩影,更是基层党员“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生动注解。(通讯员 欧阳毅 万珂铭 何玉兰)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