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2 18:31: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廖承庆、陈枢洲
为持续推进“利剑护蕾”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施“三抓三强化”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法治护航、文化浸润”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将基层治理优势转化为护苗实效。构建起“党建红”守护“少年绿”的特色保护体系,为苗乡孩子健康成长撑起“安全伞”。
抓党建引领,强责任落实“一张网”
构建“三级联动”责任链条。将“利剑护蕾”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形成“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员责任区”三级网格体系,签订《护蕾责任状》42份。创新“党建+护蕾”融合模式,依托苗族“围炉议事”“院落会”等特色载体,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讲融入“苗族四月八”“农村赶集”等民俗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普法宣传”6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
激活党员先锋“红色力量”。设立“党员护蕾岗”40个,组建由党员、寨老、乡贤组成的“苗乡护蕾先锋队”6支,推行“党员联户三包制”(包宣传教育、包隐患排查、包结对帮扶)。通过“敲门入户”行动,累计走访家庭600余户,收集监护缺失、校园周边安全等问题线索7条,党员带头化解困境儿童帮扶、家庭矛盾等问题12起,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护蕾格局。
抓源头治理,强风险防控“一道闸”
构建“三色预警”动态机制。绘制全乡未成年人“红黄蓝”三色风险地图,建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重点群体“一人一档案”,运用“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家庭监护、校园周边等风险点。今年来,通过预警系统发现并干预监护人失职问题2起,化解校园欺凌苗头性事件7起,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创新“家校社”协同管理。推行“护蕾积分制”,将家长监护责任落实、法治学习参与等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指标,对6户监护不到位家庭启动“法治家访”,联合妇联、学校开展“苗乡家长课堂”3期,覆盖家庭300余户。组建由民警、网格员、商户代表参与的“夜间护蕾巡逻队”,针对KTV、宾馆等重点场所开展“错时巡查”,累计排查场所18家,签订《未成年人保护承诺书》150份,发放告知书200余份,织密夜间安全防护网。
抓多元融合,强保护合力“一条心”
打造“苗乡特色”宣教矩阵。组建“双语普法宣讲团”,组织党员干部、司法干警、教师等30余人,深入中小学开展“法治护苗进校园”活动,通过苗汉双语授课、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形式,普及防性侵、防溺水、反校园欺凌等知识,覆盖师生2500余人次。结合“法治赶场日”“流动宣传车”等载体,利用赶集、节庆时机设置宣传点3个,发放苗汉双语宣传手册1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80余次,让法治教育融入苗乡生活日常。
构建“精准帮扶”关爱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双向档案”(成长档案+帮扶档案),推行“代理家长”结对机制,组织党员、志愿者与45名重点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亲情连线”“微心愿圆梦”等活动16次,解决学习生活困难20余个。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联合学校、司法所制定“一对一”帮教方案,建立“心理辅导+学业跟进+就业引导”长效机制,实现重点青少年帮扶转化率100%。
夯实“家校警”共治基础。建立校园周边安全“联合整治”机制,组织派出所、市监所、综合执法队等部门开展“护蕾净园”行动,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商铺、网吧等场所12家,整改安全隐患8处。在上下学高峰时段设立“党员护学岗”10个,由民警、党员志愿者、家长代表共同维护秩序,实现“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常态化。定期召开“家校警”联席会议,分析研判未成年人保护形势,推动解决校园周边交通隐患、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9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护蕾新格局。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