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著宣 2025-05-12 16:56:37
2025年5月8日,桃江县大华村,迎来了一群身份特殊的“客人”——省作协调研组一行四人。他们轻车简行,专程来这里“朝圣”!朝圣,非是揶揄。这里,确出过一位大师。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将军吟》的作者莫应丰,他年少时的足迹,遍布这方山水。偏僻的乡村,贫困的生活,并没摧垮他的少年意志,更激化出他的强烈求知欲。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天资加勤奋,最终助他成了一位享誉文坛的大师。且,他在大华村的成长生活经历,酿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可以说得,这是个奇迹,大华村诞生出的一个奇迹!
大华文体融合 摄影/桃江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今日,夏雨滂沱,绿荫掩映,空气中透着一股甜。村道宽广,庭院整洁,村庄里呈现一派静。人杰地灵、天公作美,恭候远道而来的贵人。
一早,我们便来到大华村村部等候。安排今天接待工作的总“导演”——朱明星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确实,这值得他高兴呀!以我对他的了解,大华村,好比他精心打造的一件得意作品。尽管,他已退休三年,离开大华村也快三年,却一直心心念念、难忘这片深情的土地。为了大华,他倾注满腔心血,一度引起轰动。
时间回到2019年3月。县商务局副科级干部朱明星,临危受命,担任扶贫队长,进驻大华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此时,他距退休,也就三年多点。当年,驻村队长虽是一个响当当的“头衔”,但因为任务重、责任大、“婆婆”多,让人谈之色变。老朱,是大华村的村组干部们当时对他的称呼,所有人对老朱侧目而视。私底下,甚至有人说,老朱怕莫真是一头“猪”,不守在县局机关享清福,来这里搞这么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多半,他只是每天来点个卯,干好与干不好,跟他没多少关系。这是当时普遍地认为。
多数人没有想到,老朱能以身作则,吃住在村;摸底调查、上门走访、制定方案、狠抓落实,打出一套组合拳。且,每个工作环节亲自抓,每处工作细节从不放过,他发挥出拼命三郎的干劲!
村里的贫困户,不乏“懒家伙”。他们习惯了困着屙尿让它邋遢,不思进取;等、靠、望的思想十分严重,自己拿自己当大爷,一般人拿他们没辙。老朱,专为他们开出一个药方: 扶贫扶志,驻村驻心。他主动与这些人谈心、交朋友,上门嘘寒问暖,事事处处关心;打感情牌搞感化,从思想上拨穷根。好比攻克一个个碉堡,恰似喊醒一位位装睡的人;“懒家伙”渐渐被这位“朱干部”感化,成了扶贫路上他的忠实跟随者。
村里有几个“劣脑壳”。镇村干部开展任何工作,入不了他们法眼;事事刁难,四季“夹黑”。说白了,要么想捞点好处,要么想逞逞角色;村民说他们是“几坨毒”。老朱却说: 绝不惯着!有人问: 能怎么着?“一个字关总: 整!”老朱当着全村党员、村民小组长面,在会上公开放言。“整?那好,我们送上门,看他怎么整!”有人当即喷狠。
一部农用车“突、突、突”开来,将一车垃圾倾倒在地,堵住了村部出入通道。车上跳下四个人,冲进村部办公室叫嚣: “哪个是朱明星?拿出你的狠来,让你整我们!”“我是朱明星。我郑重奉劝你们,别来村部闹事,赶快把垃圾拖走!”朱明星毅然决然站出来,义正词严说道。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展开。最终,治安拘留一人,批评教育三人;想试探朱明星钢火的嚣张气焰,彻底被打下去。
接下来,该得老朱歇口气了吧!他却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一方面,抓紧落实上级的各项扶贫政策,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另一方面,他在认真思索,寻求本村的发展之路。
一天,当他踏进僻静的一字墙组,走访贫困户时,一个智慧的火花,在他脑海里悠忽一闪: 怎不发挥名人效应?著名作家莫应丰,他是大华村人,这里是他的故居地!让文学之光点亮大华,一个大胆设想,在他脑海酝酿,渐渐有了明晰方案。
“重建莫应丰故居,利用这张亮丽名片,成为宣传大华、发展大华的一个引擎!”老朱找县、镇两级领导反复汇报,力争把这设想变为现实。
历尽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领导重视,图纸变为了实物。与此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持续推进“每日一扫”行动;利用项目资金撬动,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硬件配套;盘活乡友资源,利用亲情招商,引进扶贫项目;挖掘地域文化,倡导精神文明,重塑村庄灵魂……全面发力,老朱着手整体推进。
扶贫队的扎实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大华村因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对朱明星这位扶贫队长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老朱,变为了朱书记、朱干部、朱老师。
另一件可喜之事,随之发生。老朱连载在微信朋友圈、扶贫工作群,介绍他的扶贫工作思路与方法、所悟所感、所苦所乐的长篇纪实散文——《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引发不小轰动:湖南省扶贫办原副主任黎仁寅在为该书作序时,称其“扶贫队伍里最懂写作、笔杆子队伍最懂扶贫的人”。
大华村出大名了。因莫应丰故居,因《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因扎实工作获得较多支持带来的面貌巨变!且,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为大华村首批纳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朱干部直干到退休年龄,方卸下肩头重担。可他心头的牵挂与情怀,却没因此卸下,反而日渐加深与加重。大华村颁给他“荣誉书记”证书,他乐不可支地接受,且患了爱多嘴的毛病: 一定要与时俱进,再造“莫应丰文学公园”,让步入小康的全体大华村村民住在“公园”里。这不只是说说,他还付诸了行动。
大华产业——晒笋现场 摄影/桃江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2022年,我参与《桃花江的故事》写作。中文系毕业、极具创作功底的朱老师,受聘为该书副总编,他因之而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从此,几乎每天傍晚,我和他一起散步,徜徉在美丽的桃花江畔,畅聊文学与当下。他跟我说得最多的,自然是大华村。乃至受他的影响,我将获得的“2023年度湖南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长篇小说《义无反顾》(现改名为《土船》)的深入生活与创作点,放在大华村。
省作协调研组一行,在莫应丰故居看得非常仔细,一张图片、一个表情、一件实物、一个关键词语……统统不舍放过。
在与县、镇、村三级领导交流时,调研组首先介绍了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希望持续加力,为益阳市创建“中国文学之乡”贡献“大华力量”。他们同时表示,待到条件成熟,省作协授予大华村——湖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牌子,全力支持“莫应丰文学公园”建设。关于文学公园建设,调研组谈得很细、很具体,一张蓝图呈现在大伙眼前。同时,为了让授牌仪式更丰满、影响力更大,调研组建议,将我即将付梓的长篇小说《土船》的首发式、作品研讨会,一并举行。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关心、鼓励与鞭策。
时光倒退数百年,从遥远的江西迁徙来这里的先民,植花而居,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便有了“大花里”之美名。而在古汉语里,“花”“华”相通,且“华”为木本之花。正是这些世代广植的木槿花,他们才有了今天的名字——大华。
当县、镇、村领导隔着雨帘,与调研组一行挥手告别的那一瞬间,我脑海里立马闪烁着一行字:大华,怒放的文学之花!(作者/胡著宣)
责编:周莉
一审:周莉
二审:陈琳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