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袁刚毅:悠悠岁月的温情回首——《翻阅时光里的珍藏》读后

  湖南文联   2025-05-12 09:34:09

图片

悠悠岁月的温情回首——《翻阅时光里的珍藏》读后

文 | 袁刚毅

印象中徐秋良先生素以小说见称于世,当翻开他的散文集《翻阅时光里的珍藏》,明显感觉与以往塑造的文学世界有些不同,此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精神原乡和内心脉络,仿若看到一个作家的炼成轨迹,体会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温暖。

这本散文随笔集收录了70余篇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内容涵盖有对旧人旧事的回忆、对文艺的理解和赏析,以及日常生活、观光旅游的所见所感。首辑“时光里的音符”由数篇游记、人物札记,以及遣怀心绪的短章组成;二辑“时光里的点线”是文学艺术家的人物小品集合,以出众的白描手法将湘潭本埠一众文艺名家写得声口毕肖,一行一止均有鲜活个性,文字凝练隽永,耐人玩味;三辑“时光里的亲情”,多为追忆双亲的篇什,是寄往天堂的挽歌;四辑“时光里的倒影”是作者过往生活的深情回眸,跋山涉水,远足四方;末辑“时光里的军号”是军旅生涯的纪实与回忆,作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创作始终从生活出发,立足平民视角,留意琐碎日常,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风物人情是其创作不竭的活水之源,不妨称为底层书写。一次旅行,一次观展,甚至一顿亲友的会餐,实在是不足为奇;作者却凭借小说家长于观察和善于体悟优长,以平和且真挚的笔触写出了日常生活里的诗意,将篇幅不长,情节亦不跌宕的凡夫俗子普通生活写得活色生香。篇幅不多的随笔亦紧贴地气,如话家常,时有不凡识见与议论,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笔力功夫颇可称道。

温情过往,平淡如水但滋味悠长的市井生活主角是人,作者清晰认知文学即人学,若不写人物,散文随笔创作势必沦为无本之花,徒留枯枝。故欲对人性、人心的挖掘有所开拓,怀着深厚的感恩之情和深沉的悲悯之心来写这些与他生命有过交集的人——有魂牵梦萦泪潸然的双亲,与父亲密切相关的意象符号是祖传水桶和手动推剪,而与母亲意象相关的是老蒲扇和桂花茶,前者材质功能代表了父亲的性格,耿直、配合,有担当、善谋划,后者感怀母亲轻柔、明亮,求和顺,甘恬淡;有口碑远播,宅心仁厚的基层文艺负责人陈元初(《“断肠人”的情怀》);有以宗何绍基杂糅变化而蜚声海内外书坛的刘振涛,题赠团扇“提醒我、教育我、引导我”(《心宽如海》);有身残却志坚,在国际泳坛摘金夺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扶婷(《独臂律师》)……

难忘的是回忆林曼先生《翻阅时光里的珍藏》一文。林老早已憾别,感念师恩的情意却如瓶泻水,真切感人。作者用一个“苦”字论定老师一生:“但先生从不把自己吃的苦当谈资,发牢骚,泄怨愤,持异议,坦坦荡荡,磊磊落落。”林老穿过硝烟战火,历经人生坎坷,却依然秉持赤子之心,笔耕不辍,奖掖后进……书名亦即篇名,藉此一端,自甘私淑弟子无疑。

山川田野、名胜古迹、人生回眸等题材亦是涉笔成趣,犹如一幅幅精美画卷,“人”与“物”交织,“事”与“情”相连。印象深刻的有参观“精准扶贫”首倡地、同时也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窗口”的十八洞村(《冰雪封存的温度》);有西部旅行途中,听闻因海子一首诗作而名声大噪的德令哈遂临时慕名拜谒(《大雨洗礼诗碑》);有走出城市“钢筋丛林”,浮生偷得半日闲,走进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古丈县山谷河床深处,乐享自然天趣(《河床溜达》);有荣幸在战斗英雄麦贤得“海上英雄艇”服役三年,从而书写钢铁意志、生命传奇的红色故事益加真切而细微,别具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读罢撼人心魄(《风高浪急海更蓝》)。

在温暖的回忆与情感寄托的字里行间徜徉,仿佛置身于情感与记忆交融的世界,书中浓墨重彩的父恩形象尤值点赞。其实不止于对父爱的叙述,更是对作者人生成长的启示,从而将父亲、故乡、我、家国紧密相连。《寻找父亲的脚印》如是收官:“我弯下腰,蹲在田里,一层一层拨开枯草,见到钻穿枯草的嫩芽,我还在往下拨,我要见到田土,这块田土留下父亲当年无数脚印。”虽洗尽铅华,笔调节制,然善在人心、情深入髓的感受始终涤荡在心间,久久挥散不去。

徐秋良先生《翻阅时光里的珍藏》一书平实质朴,视角独特,于寻常物中探寻乐趣,从寻常事中解读情理,展现生活本真,浸润着正能量与温情,充溢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读毕似可从中看到一点生活的影子,一点内心的涟漪,进而提醒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