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2 07:27:37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邵东市域,原系邵阳县东乡,置县时以地处邵阳之东而得名。《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下》:“昭阳侯赏,长沙刺王子。五年闰月丁酉封,四年免。”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析昭陵县置昭阳侯国,治桐江北岸铜钱湾,即今湖南邵东市黄陂桥镇同意村城墙围,属零陵郡。今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封长沙刺王子刘赏为昭阳侯,其辖地约当今邵东市地,又错入今邵阳县境,治所亦在今邵东市内,故可视为邵东建制之始。
《晋书·地理志下》:“孙皓分零陵郡立始安郡,分桂阳立始兴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又云“邵陵郡,吴置,统县六,户一万一千三百。邵陵、都梁、夫夷、建兴、邵阳、高平。”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为避父司马昭之讳,实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阳县为邵阳县(治原侯国城址)。邵阳之名史载国史、地志。吴宝鼎元年(266年),吴主孙皓在北方魏晋威逼下,遂分零陵郡置邵陵郡,以昭阳侯国地置昭阳县;又改昭陵县为邵陵县。
昭阳,何以名之?
昭,古文中多指明亮之义。《诗·大雅·任数》:“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高诱注:“昭,明也。”《尔雅·释诂下》:“昭,光也。”古今文本义指明亮。阳,古文中多指朝向光亮的地方。《周礼·秋官·柞氏》:“夏日至,今刊阳木而火之。”《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阳,明也。”《玉篇·阜部》:“阳,山南水北也。”因昭阳侯国城址,位于昭阳县昭水之北,故名昭阳。
昭阳侯国之置,应是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所带来的结果。西汉初,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速亡,为异姓王反叛之结果。于是,立国后大封异姓王。不久,又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认为这样可保江山社稷永固。
然而,西汉王朝立国以来,虽经刘邦、吕后及文、景诸帝,对异姓王和同姓王,不断打击削弱,但郡国王侯势力仍在扩张。公元前154年,终于爆发“七国之乱。”平乱后,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王侯,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即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认可。结果,许多大诸侯王国,都被分割成一个个由郡管辖的小侯国。这些小侯国,不再享有政治上的特权,仅收租税享用。如长沙王分为十六个小侯国,菑川王分为十七个小侯国。“推恩令”颁行后,立刻遭到诸侯国反抗。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准备联合进攻京城夺取皇位。汉武帝得知后,廷议迫使刘安自杀,废除淮南、衡山两侯国。自此后,诸侯势力大弱。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又一次借故列侯献助祭酎金(诸侯献给朝廷供祭宗庙的贡金)成分和分量不足,夺爵一百零六人。以后侯国弱小,再也难以与朝廷对抗。平帝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刺王子刘赏为昭阳侯,当是汉武帝“推恩令”颁行的余泽。
不过,其时汉室衰微,王莽将要篡汉立新朝了。昭阳侯国偏于一隅,势力单薄,仅存9年而侯国除,后属昭阳县地。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今邵东市分属邵陵县、邵阳县,属邵陵郡。南朝陈高平县(今隆回县、新化县地)、邵陵县并入邵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邵陵郡,并夫夷、武冈、都梁三县入邵阳县,邵阳县治迁入昭陵故址(今邵阳市老城区一带),属潭州,后属长沙郡。
隋末,肖铣割据邵阳置建州(治今邵阳市区资江北岸),析邵阳县置武攸县,又复邵陵、建兴两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陈平肖铣,改建州为南梁州,改武攸县为武冈县。武德七年(624年),邵陵县并入邵阳,建兴并入武冈。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改南梁州为邵州。五代晋天福间(936—947年),邵阳县改为敏政县,属敏州;汉复称邵阳县,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属宝庆府。元属宝庆路。明、清因之。民国2—16年(1913—1927年),邵阳改称宝庆县。民国16年(1927年),宝庆县复改邵阳县,县治原址。今邵东市地皆历属邵阳县地,直至置邵东市。
邵东。1951年11月17日,邵阳县于境东成立邵东办事处。因地处邵阳之东,故名邵东。东,方位词。《诗·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战国策·东周策》:“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古人认为,人面对日出方向为东。1952年2月16日,析邵阳东部地域置邵东市,治两头塘(今两市镇),属邵阳专区。
邵东市设置,当为局势所致。
其一,今邵东市域,设行政建制历史悠久。汉平帝时置昭阳侯国,筑侯城在今邵东市黄陂桥镇同意村城墙围。三国吴主孙皓改昭阳县为邵阳县,县治仍治侯国城。邵阳置县后,今邵东市境属邵阳东乡,几乎为邵阳县境半数之域。
其二,邵阳置县时,辖境有今邵阳市区、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新化等地。地方志载:民国27年(1938年),其时邵阳县面积,仍有5814平方公里。辖域较广,不便于行政管理。析置邵东市后,该县面积仍有1768平方公里。
其三,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匪患,为稳定县内局势,尽快地清匪反霸,安定人心,并有序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改善民众生活,亦是另置邵东市原因之一。
其四,共和国成立之初,南下干部及当地干部较多。一些老同志参加革命多年,屡立战功,难以安排;加之县东一些民主人士及有识之士,亦有建县呼声,故析邵阳县东部置邵东市。
两头塘,亦名两市塘。地处县境中部稍偏北。昔有盘龙山,海拔243.4米,桐江、槎江会合于曹家坝下,环绕城西。曹家坝与盘龙山,隔江相对。中东路由邵阳经此地通衡阳,过往客商渐多,乡民渐聚,清初聚落成村镇,有槽坊、油榨房、南杂、中药铺等店铺。民国5年(1916年),宝庆县于此设区,驻扎军队,设立岗哨;同时,基督教、天主教相继而入,设有教堂。至民国12年(1922年),习称两市塘。民国21年(1932年)设两市镇(区辖镇)。民国27年(1938年),衡(阳)宋(家塘 )公路通车过境,商铺增多,花纱、布匹、染布业较为兴旺。民国末,镇区人口近2000人。1952年置邵东市,择此为县治。后渐次扩建街道,始成现状。
两头塘,何时得名,难以稽考。
不过,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载:“昭陵蜀汉始设驿,后改铺。”清代,大东路、小东路沿线10里(5公里)设一递铺,专司官府文书传递。民国2年(1913年),始在两头塘置邮政代办所。据当地父老相传,南宋初这儿形成官驿大道,但没多少人家,山岗上有些水田,李姓老祖于此在今上街口,开挖两口水塘,下街口亦开挖两口水塘,引水灌田,并解决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故名“两口塘”,后以土语谐成“两头塘”。清初叫两头塘市。清光绪《邵阳乡土志》载:“安上都有两头塘市。”民国12年(1923年),更名两市塘,民国21年(1932年),置两市镇,置邵东市时,以两市镇为县治成为必然。
邵东置县后,县名不易,县域略分,县治不迁,归属随邵阳市政区更名而属之。1977年9月,析邵阳地区置涟源地区,邵东属之;1983年又归属邵阳市,7月复邵阳地区;1986年撤邵阳地区入邵阳市,邵东属之,直至如今不变。
境域地处湖南省中部、资水支流邵水流域和湘江支流蒸水上游,湘中丘陵西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邵水、蒸水、侧水流经。矿产有煤、铅、锌、石膏、大理石、锰、铁等;牛马司煤矿为省内著名煤矿。交通有娄邵铁路过境,320国道、衡邵等公路通行。邵水自两市镇至邵阳市区段常年通航。农业以稻、麦、薯为主,并产油菜籽、花生、大豆、棉花。盛产茶叶、柑橘、西瓜、蚕茧等。善饲猪、鱼,养牛、羊及家禽。特产有黄花菜。山上以松、杉、竹、油茶著名。工业有机械、电机、化工、制瓷、水泥、皮件、造纸、酿酒等。手工业以刀、剪著称。古迹有汉昭阳候国城遗址,贺金声祠、墓,另有佘湖山生态旅游区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邵东市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