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5-11 08:52:19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镌刻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名言,深刻诠释了医疗工作者的使命。在急诊室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地方,除了常规的药物与器械,还有一种特殊却有效的“处方”——爱的拥抱。
近日,湖南省中西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接诊了一位辅导孩子作业后情绪崩溃的妈妈,一进诊室便泣不成声。她浑身颤抖着重复:“黄医生,我真的好难受,好痛苦......”
急诊科黄帅金主治医师虽无法完全感同身受这份煎熬,却迅速开出一张特殊的“情绪处方”:“需要我抱抱你吗?”当她张开双臂,患者立刻扑进怀中放声痛哭。黄医生轻拍她的肩膀,轻声安抚:“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几分钟后,患者的哭声从嚎啕转为啜泣,最终归于平静。
“这样的拥抱真的有用吗?”一旁的丈夫一脸尴尬,孩子也露出疑惑的眼神。黄医生坚定回应:“爱的拥抱就是最温暖的处方。”事实上,这并非感性安慰,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情绪疗愈法。
拥抱如何成为天然抗抑郁剂?
医学史上首次出现“触觉医生”的记载,可追溯至希波克拉底时代的溃疡检查。研究发现,拥抱时皮肤接触刺激,内分泌增加,身体受益颇多,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突破性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20秒的拥抱治疗,能使抑郁症患者海马体体积增长9.8%,效果堪比抗抑郁药物。
为什么说拥抱是身体的“全能守护者”?
1.释放“快乐激素”
拥抱时,大脑会分泌两种重要物质:
多巴胺:被称为“快乐激素”,能让人感到愉悦和动力。抑郁症患者常因多巴胺不足而情绪低落、缺乏干劲,拥抱能直接刺激它的分泌。
催产素:被称为“爱的荷尔蒙”,能减轻焦虑、增强安全感,让人感到被爱和支持。
2.降低“压力激素”
压力会升高皮质醇(一种有害激素),长期高皮质醇会损害大脑和免疫系统。拥抱能降低皮质醇水平,相当于给身体“减压”。
3.改善睡眠与免疫力
拥抱能促进血清素分泌,帮助调节睡眠周期,缓解失眠。
研究发现,常拥抱的人感冒更少、恢复更快,因为免疫系统更强。
拥抱如何具体帮助抑郁症患者?
1.打破孤独感
抑郁症患者常自我封闭,拥抱传递“你并不孤单”的信号,重建社会联结。
2.快速缓解情绪
拥抱时身体接触的物理压力(如轻拍背部)能激活大脑的放松反应,打断负面思维循环。
3.替代语言安慰
对不善表达或抵触沟通的患者,拥抱是一种无需言语的情感支持。
家庭拥抱有哪些“神奇功效”?
1.亲子关系黏合剂
婴儿期:襁褓包裹的触感能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36%。
青春期:每天拥抱的青少年抑郁倾向降低57%,亲子冲突减少40%。
成年期:每周3次拥抱可使家庭矛盾化解效率提升2倍。
2.婚姻保鲜剂
20秒拥抱能让伴侣心率同步率提升40%,争吵后拥抱可使原谅速度加快3倍。
长期缺乏拥抱的夫妻,离婚率比拥抱频繁的家庭高2.3倍。
3.情绪急救包
大哭后的拥抱能加速催产素二次分泌,帮助情绪平复速度提升60%。
职场压力导致的失眠,睡前拥抱可使入睡时间缩短40分钟。
中国家庭为何陷入“拥抱缺口”?
1.文化断层
中国儿童10岁后拥抱频率骤降80%,比欧美同龄人少获得约3000次拥抱。
2.代际差异
60%父母认为“长大后不需要拥抱”,但青少年心理需求报告显示92%渴望肢体接触。
3.尴尬困境
78%丈夫面对妻子哭泣拥抱时,会因“不知所措”选择沉默。
该如何正确打开拥抱方式?
1.分场景指南
哭泣时:从背后环抱,手掌轻拍后背(激活安抚反射区)。
生气时:侧面拥抱,保持15厘米距离给情绪缓冲。
日常:晨起“能量抱”、睡前“充电抱”。
2.进阶技巧
1.5秒法则:持续5秒以上的拥抱才能触发催产素分泌。
温度传递:手心朝上拥抱比交叉双臂更易传递温暖。
语言配合:“我在”“没关系”等短句配合拥抱效果翻倍。
3.重建拥抱习惯的实践
21天挑战:每天至少3次拥抱,从10秒开始逐步延长。
家庭仪式:睡前“故事抱”(替代刷手机)、出门前“能量贴贴”(额头轻触+拥抱)
特殊场景:
冲突后:先拥抱再沟通,冲突解决效率提升70%
生病时:床边拥抱比送药更能缓解病痛焦虑
急诊科龙华君教授提醒,无论是抑郁症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可将“拥抱”融入家庭语言。当妻子疲惫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当孩子受挫时,张开的双臂比说教更能给予勇气。这些跨越语言的温暖接触,正在悄然改写中国家庭的幸福方程式。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拥抱传递爱与力量,为心灵注入治愈的能量,让拥抱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温暖的处方。
湖南省中西结合医院 急诊科 黄帅金
指导专家:急诊科教授 龙华君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