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育素养 科学精神启未来——荷塘区“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小学英语与科学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圆满举行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10 09:36:4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0日讯(通讯员 张美良 李娟)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要求,深化英语与科学跨学科教学改革,5月8日上午,一场聚焦“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小学英语与科学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展示活动在株洲六〇一中英文小学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汇聚株洲市、荷塘区教育界的专家、教师,通过课例展示、深度解读、专家指导等形式,探索小学英语与科学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区域教育创新注入活力。

活动致辞:勾勒学科融合新图景

活动伊始,株洲六〇一中英文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慧珊为活动致辞。她指出,语言工具性与科学思维相互碰撞,在语言习得中渗透科学探究方法,在科学实践中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以语言传播科学,以科学深化思维”的育人目标。

课堂展风采:英语与科学的双向奔赴

荷塘小学张玲老师执教英语与科学融合课例《Unit 4 Healthy food Part B Let’s learn》,以"中国儿童肥胖率持续攀升"为切入点,通过AI伙伴Ham呈现的调查报告,巧妙转化为驱动性任务"如何设计健康餐盘?"。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语言学习与科学探究自然融合,科学精神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具象化、可观测的生长

株洲六〇一中英文小学彭婉笛老师执教跨学科课例《饮食与健康》,围绕“建设国际化熊猫馆”项目式学习,融入英语专业术语学习,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自然运用英语表达通过实验得出“均衡饮食才是健康密码”的结论,有效实现了英语工具性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课例解读:解构融合教学密码

株洲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兼课题主持人蒋丽娟老师以三年级《Healthy Food》单元为例,解读英语与科学融合培育科学素养的创新实践。针对“知识迁移难、思维培养浅”的现状,团队构建“三维四阶”模型:依托CLIL模式搭建英语科学话语体系,融合PBL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膳食调查、实验验证等实证探究,并借助可视化工具推动认知升级,经历“质疑-实证-批判-创新”四阶跃迁,实现科学精神具象化生长。

刘婷婷老师结合新课标分析本节科学课例,指出英语和科学跨学科融合课程存在挑战,跨学科教学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合适的主题是跨学科教学成功的关键。

专家引领:破解融合教学难点

株洲市科学教研员杨旭老师肯定了两堂课例在“情境创设”“实践探究”“思维进阶”方面的创新,同时以科学课的视角和以科学跨英语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创设更丰富、系统化的活动,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地给予学生理解、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总结展望:以科学精神点亮未来

最后,荷塘区科学教研员孙江波、英语教研员易乐斌分别作总结发言。孙老师用“三个维度”概括活动价值:在知识维度,实现了“语言知识与科学概念的双向建构”;在能力维度,培养了“跨语言表达与科学探究的双重能力”;在素养维度,孕育了“理性思维与国际视野的融合素养”。易老师则强调,学科融合要避免“为融合而融合”,需以“学生发展”为圆心,以“真实情境”为半径,以实现用英语学科学,用科学练思维的育人新范式。

此次课题展示活动,是一次学科融合的思想盛宴,更是一场培育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当英语的灵动与科学的严谨相遇,当语言的温度与科学的理性交织,我们看到了小学教育的无限可能。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定能为学生的未来铺就一条“语言通达世界,科学照亮人生”的成长之路。

责编:张永琼

一审:张永琼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