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23:59:35
新湖南客户端5月9日讯(通讯员 莫清波 潘柔 ) 5月9日,“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研训”公益教研活动暨“四课递进”主题式课例研修成果展在明德启南中学成功举办。活动由湖南教育报刊集团、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天心区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明德启南中学承办。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邓芸、明德中学党委书记王胜楚、长沙教育学院院长孙智明、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骆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吴亚滨、湖南省电教馆培训部主任余剑波、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数智部部长赵志明、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总编辑、党委委员吴新宇、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胡力丰、《湖南教育》副主编陈敏华、明德启南中学顾问、原明德中学党委书记刘林祥、明德启南中学顾问、原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再湘、明德启南中学顾问、原市教科院副院长孔春生、长沙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李峰、明德中学副校长匡拥军、长沙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副主任曾召文、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科中心主任王雅敏、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学会会长何阳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线下吸引了来自长株潭地区的教研专家、一线教师等近300人,线上直播吸引近6000人次观看,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研训的转型路径,展示天心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开幕式:以技术赋能教育,以智慧引领未来
上午8时30分,活动在明德启南中学报告厅开幕。明德启南中学书记唐振以“沐麓山之灵气,滋湘水之惠泽”开篇,介绍学校教研改革成果:通过“培雁工程”锻造师资,秉持“五育融合”构建课程体系,以“品质提升年”为契机深化课改,优化教研模式。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吴新宇在致辞中回顾了集团75年“立德树人”使命,从毛泽东题写《湖南教育》刊名到打造全学段期刊矩阵,强调“守护算法时代的人性光芒,让技术回归育人本质”,呼吁构建“理性与诗性共生”的教研训生态。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邓芸致辞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教育生态变革的催化剂”,同时高度赞扬天心区是长沙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发展试点的“先行者”。关于如何构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教研训体系,她提出了“深化场景应用,让技术扎根课堂”“推进研训一体,让数据赋能成长”“共筑生态联盟,让智慧共享流动”三点期望。
经验分享:以问题为起点,以闭环育生态
明德启南中学校长杨彬在分享中总结学校教研改革核心经验:“问题即课题,闭环即生态,研究即成长”。 学校以“四课递进”模式(上课-改课-验课-推课)为抓手,通过五维联动体系与AI赋能工具,推动教师从“痛点”提炼课题,形成“问题发现-实践改进-成果辐射”闭环。三年来,开发优质课例40余项,3项课题获省级奖励,教师全员实现“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为区域教研训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明德启南样本”。
课堂展示:“作业三单”驱动细节升格,AI赋能校园写作
教学展示环节中,明德启南中学教师宋玉鑫以“作业三单”为支架,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细”说启南,“动”人心弦——“抓住细节”写作升格课》。课前“诊学单”引导学生自评细节描写短板,结合DeepSeek智能分析锁定“生动性不足”为共性问题;课中“导学单”依托教材经典,提炼“添加修饰词”“巧用修辞”“调动多感官”三大方法,AI助手“豆包”实时生成形容词、副词词库,辅助学生升格习作。课后“拓学单”延伸至“细节银行”积累本,激励学生长期观察生活细微处,争当“细节猎人”。
“三单”贯穿课堂,以诊断、方法、实践闭环推动写作思维进阶,辅以AI动态支持,让学生在描摹校园中深化文化认同,实现语言力与审美力的双重提升。
经验分享:“作业三单”+AI,助推深度学习
在《作业三单+AI助推深度学习》讲座中,区教科中心黄宁介绍了“作业三单”(课前诊学单、课中导学单、课后拓学单)的核心概念、设计原则,并且以宋玉鑫老师的写作教学为例,阐释了“作业三单”的应用。黄宁老师还谈到了如何通过AI技术诊断学情、提供资源和智能评价,重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型。黄宁老师强调,唯有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才动人心弦!
主题报告:构建“四课递进”模式,打造研训一体生态
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科中心主任王雅敏在《“四课递进”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实践建构》报告中,系统解析了“上课-改课-验课-推课”四阶递进机制。王雅敏首先从当前教育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四课递进”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提出的背景,又从“基本内涵”“核心目标”“区域主题”三大方面阐释了“四课递进”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核心要义。在谈到具体实施时,王雅敏着重介绍了“四层五维”体系以及操作流程。王雅敏提到,项目开展以来,天心区教研氛围愈发浓厚,教师的教研能力明显提升,素养提升,同时近年来的国测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圆桌论坛:技术理性与教育情怀的共生之道
活动压轴的圆桌论坛以“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研训”为主题,由《湖南教育》副主编陈敏华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吴亚滨提出:“运用人工智能是AI时代教师的基本功”,并且现场展示了AI生成的宋玉鑫老师展示课的分析报告,生动地呈现了AI在教研训活动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培训管理科科长黄佑生则谈到了“四课递进”模式对于解决教研训活动中典型问题的样本意义,认为这一模式能有效解决教研训活动碎片化等系列问题,并且有助于实现教学中的AI赋能。湖南省电教馆培训部余剑波主任介绍了AI在湖南省教研训活动的运用情况,认为湖南省在这一领域“起步早,成果多”,并且谈到了当前的瓶颈,以及教师、学校、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在谈到“四课递进”模式如何深入时提到,要继续聚焦如何“把一节课变成一类课”。余战勇书记还提到天心区将会为老师们开展人工智能运用的相关培训,并且认为AI强大的生成能力,能实现“人机共生”,让每个老师都能拥有AI教研员。
精彩的对话,引发思想的碰撞。论坛现场不时响起掌声,与会者表示,这场论坛既直面现实挑战,又勾勒出清晰行动路径,为线上线下观众指出了一条技术理性与教育情怀的共生之道。
展望:为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湖南智慧”
此次活动以AI赋能教育为经,以“四课递进”主题式课例研修模式为纬,撬动教研训模式的深度革新,生动诠释了技术理性与教育情怀的共生之道。明德启南中学的“四课递进”实践与“作业三单”课堂,天心区教研训一体化的创新探索,以及专家学者的前沿洞见,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清晰图景。未来,教育工作者需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以AI为翼,让课堂既有智慧的理性之光,更有人文的诗意温度。期待这场始于湘江之畔的教育革新,能如星火燎原,为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湖南智慧”与“未来力量”。
责编:苏军华
一审:苏军华
二审:肖德军
三审:彭治国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