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9 15:58:12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宋太桓
地方官员对当地文旅进行推介,是个好事,“在线听劝”“有求必应”,主动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特性,用心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就能更好唤醒和激发大众对当地旅游的向往,助力文旅产业发展。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文旅推介活动俨然成了“审丑大赛”:两个男性抱在一起、僵尸舞、男妲己……画面非常辣眼睛,可能他们觉得这是放下身段、贴近群众,或者说是一种创新,但实际上,这种在镜头前的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暴露的是“除了哗众取宠,竟然想不到更高明的招数来吸引游客了”。
三点更新,今天就这个问题讲三点。
首先,此类表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比如一些地方好几个县市组织干部拍“变装视频”,内容高度同质化。一位参与拍摄的科员抱怨:“白天拍段子,晚上补材料,本职工作反而要加班完成。”当“网红干部”成为考核指标,当点赞数变成政绩KPI,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正在消耗宝贵的行政资源。比如有的乡镇为拍摄“爆款视频”会投入不少宣传经费,而如果把这些经费用在文化惠民项目上,可能还更好,毕竟拍出来的段子不怎么地,公共服务还没搞上去。就像有人吐槽“有钱拍段子,没钱修厕所”,这难道不是数字时代的“买椟还珠”吗?
其次,跟风玩梗实际上对当地文旅发展并无太大助力。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少跟风玩梗的地方,旅游收入增幅反而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说明了,力气没用对地方。另外,跟风玩梗,尤其是庸俗化地玩梗,真不是创新,文旅宣传需要创新,但创新的方向应该是展现地方独特的人文底蕴,而非制造低俗噱头。像西安、河南等一些地方在文旅方面的出圈,凭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文化互动、文化深度。哗众取宠的流量就像膨化食品,吃起来热闹,实际上是难以果腹的。
最后一点,要破除这种庸俗化的迷思,地方文旅发展的“政绩观”要变。比如,重构考核体系,不要把“视频播放量”作为一个主要的KPI,而是要将“游客停留天数”“旅游口碑评价”等质量指标作为硬性考核内容。再比如,你实在是想要在短视频上吸引眼球,也没问题,但你首先得搞清楚自己最值得宣传的点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宣传,实在不行,找些专业人士给你提些参考意见,科学策划一下,而不是拍脑袋创意,最后画风跑偏了还自我感觉良好。
创意离不开“内容为王”这个底层逻辑,看看扬州,靠《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吸引文人墨客,再看维也纳用金色大厅的音乐文化征服世界游客。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有哪个是靠官员装疯卖傻打造出来的?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易博文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