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10:06:10
原始社会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出了最早的“礼仪规程”,例如猎前仪式、丰收庆典或是祈雨祭典等,这些仪式都需要“主持人”主持开展。
到了西周,祭祀神灵、朝觐食飨等在内的典礼仪式都吸纳了“乐舞”,使得礼仪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和系统化。由此,各种服务于“乐舞”的主持形式应运而生。据《周礼》记载,其中的大司乐、乐师、乐正等角色需承担包括“凡乐掌其序事”“分乐而序之”在内的功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序开展,避免混乱,可称为“主持人”之祖。
汉代设立了“太常寺”,掌管国家祭祀、礼仪等事项,其中就有负责各种典礼的角色,如礼仪官、司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各类礼仪活动频繁。皇家和贵族家中都有专人负责主持婚礼、葬礼和其他社交聚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戏曲形式——参军戏。据《太平御览》记载,当时有个叫周延的人曾经担任过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参军(类似于参谋的一种军职),后因贪赃枉法而被下狱。人们纷纷在戏中评说周延,后来就演化出由人来扮演周延的参军戏。参军戏以滑稽搞笑为主,后来,参军戏逐渐演变为一种集说、学、逗、唱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由于参军戏演员语言风趣幽默、嘴皮子利落,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舞台上的主持人。
宋代时,戏曲表演艺术十分繁荣,一种更加规范、专业且贴合现代主持人概念的角色——“竹竿子”出现了。竹竿子通常由参军戏的演员即“参军色”担任,他们不仅承担着报幕、引导、指挥等职能,还在演出中成为连接节目与观众的重要桥梁。
为什么宋代的主持人被称作“竹竿子”?这是因为当时参军戏演员除了在节目开始前念诵致辞、介绍节目内容外,通常还会手持竹竿拂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竹竿子出现。演员通过甩动手中的竹竿子完成一种舞台表达——竹竿子向内甩为“勾”,即召唤演员上台;向外甩为“放”,意指让演员退场。如此一来,演员的上下场井然有序,观众也更方便理解舞台节目设置情况。
(《文萃报》3450期摘自《北京日报》)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