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湖南日报 2025-05-09 08:56:06
去年以来,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总产值达7860万元,带动718人就业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5月8日,津市市毛里湖镇大山社区。一个50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车间,3条生产流水线高速运转,代加工的时尚女装、创意服饰销往全国各地,日均出货超2000件。这里已成为辐射周边5个乡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园核心区。
记者在这里看到,娴熟操作的工人,大多在50岁左右。
大山社区有7000余居民,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群众就业难,只有自己‘造血’,找出路。”2021年,大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郑红霞带领团队远赴义乌招商引资,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拿下第一波玩具代加工订单,利用老厂房等闲置资源建车间,第一年带动当地200余名群众就业。
车间不断向外寻发展,从简单的玩具,到头饰、制服、假发,再到如今的时尚女装,迭代的不只是工人的“手艺”,还有订单的质量与种类、车间的智能化水平。
“我们生产的很多时尚女装在电商平台销量不错,有的产品爆单,月销过万件。”该车间职业经理人项喜打开一家网店告诉记者,他经常在电商平台上刷自家服装,比较不同产品的销量数据。
大山社区的红火产业,带动了白衣镇、新洲镇、药山镇等周边乡镇发展。2023年,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落户大山社区,构建“一园区五车间”,以大山社区乡村振兴车间为“总部”,组建职业经理人生产营销团队,按照“统一接单、统一派单、统一管理、统一结算”,走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企业+乡村车间+农户”发展模式。
2024年以来,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总产值达7860万元,为农民增收1759万元,带动718人就业。车间工人最高月工资可达8000元,人均月收入近4000元。
在生产车间,记者也看到一些年轻人的身影。
“85后”罗静是名平车技术高工,有10余年沿海城市服装厂工作经验,得知家乡振兴车间缺少年轻人,他带领50余位青年回乡发展。“这些年轻人回来后,带来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活力。”项喜告诉记者,客户的要求高,技术迭代快,年轻人除了开展技术培训,还需紧盯每个环节,年纪轻的带年龄大的,逐步提高车间整体技术水平。
目前,津市有24家乡村振兴车间,实现镇(街)全覆盖。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5月9日第5版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